用“童心”唤“童心”——浅谈创作幼儿舞蹈《妈妈的大围裙》的体会
http://www.cflac.org.cn    2009-04-17    作者:王霞    来源:中国艺术报

    童心、童趣、童真,是我与孩子交流中时时感受到的孩子心中溢出的情感。孩子的童心唤起了我的“童心”,让我以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孩子的生活、感受孩子的乐趣、体验孩子的情感。我创作的《妈妈的大围裙》,在校园里演出时获得了孩子与老师们的欢迎。这使我感受到充满童趣童心的舞蹈才是孩子们喜欢的儿童舞蹈,如果儿童舞蹈成人也能表现,肯定不是优秀的儿童舞蹈。儿童舞蹈中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童真和童乐,贴近儿童的生活,表现儿童的心理特征,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心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妈妈的大围裙》推出后,先后在市、省、全国舞台上获奖,我觉得这个作品能够有这样的成功,得益于我用“童心”看孩子,用“童心”去创作,有了“童心”,在作品的形式上增加了幻想;有了“童心”,在动作和道具上敢于夸张变形;有了“童心”,使作品升华了情感内涵。

    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万花筒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给我赋予了无限遐想的创作空间。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他们日常生活,除了吃饭和睡觉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撒娇,这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怎样把两者艺术地体现在舞台上,这就要求我着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了解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在成人看来一件不足为奇的事物,从儿童的角度会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妈妈的大围裙》展现给观众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一幅具有童话色彩的画图:妈妈站在舞台的中央半空中,穿着一条铺满中心舞台色彩斑斓的大围裙,随着锅碗瓢盆的打击声,正快乐地忙活着给孩子们做饭。当妈妈一声呼唤“孩子们吃饭了”,一群孩子们出人意料地从妈妈的大围裙里“嘻嘻哈哈、唧唧咯咯”地爬出来的时候,台下的小朋友一起乐了。我在《妈妈的大围裙》作品中,用孩子的幻想捕捉到了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真实生活的舞蹈形象。

    在生活基础上的夸张,正是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形式。这样的舞蹈形式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妈妈的大围裙》在结尾时十多个孩子躺在妈妈的大围裙上,听着妈妈哼的摇篮曲甜蜜地进入梦乡。作品就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升华了作品的亲情内涵。妈妈的大围裙在孩子们的眼里可以是安全栏,呵护着孩子们健康的成长;也是嬉戏地,围在妈妈的大围裙边尽情的玩耍;可以是撒娇处,躲在妈妈的大围裙里亲亲肌肤;也可以是餐桌,尽情地在大餐桌上品尝妈妈做的美食;还可以是劳动的工具,为妈妈洗大围裙是最快乐的游戏;当然还成了孩子们的床垫,躺在妈妈的大围裙上呼呼大睡,再做上个美梦那是最幸福的了。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一片最美丽的天地;读懂孩子的心灵,是一方最纯洁的世界;演绎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最浪漫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