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常看演出的朋友告诉笔者,现在,想不受“忽悠”地看完一场高质量的演出太难了,从最初的了解演出信息到购票,到入场观看,再到谢幕离场的整个过程,需要和各种“托儿”斗智斗勇。现在的“托儿”,已经职业化了,简直是一条龙服务,这位朋友摇头叹息道。
先从了解信息开始。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各路“网托儿”在互联网上摇旗呐喊。这位朋友也算是一位资深艺术爱好者,多年来每月几乎都要拿出月薪的三分之一购票看演出,观看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如今他的切身体会是,想从一轮轮的广告攻势中发现真正有价值、可信度较高的信息,需要非常认真地进行辨识。一台新戏上演之前,网络上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中不乏难辨真假的溢美之词和耸人听闻的各种“猛料”,比如有的帖子里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已经混进彩排现场看过了,演出场面可谓精彩绝伦,更有人勇猛爆料称,导演对演出质量精益求精,要求苛刻,都把女主角给训哭了云云。这类文字,固然有当真出自于戏迷笔下的,但出自“网托儿”之手的也不在少数。
好不容易拿定主意,到了买票时,又要遭遇“票托儿”。比如,一些艺术质量乏善可陈的演出,不甘于自家门庭冷落车马稀,于是雇上几十号“群众演员”,浩浩荡荡排成长队,佯装买票,并前赴后继做抢购状。不明就里的观众往往被此一字长蛇阵的气势唬住,生怕和未来的“经典”擦肩而过,钱包于是纷纷宣告“失守”。
进了剧场,入座,这时就要遇到演技更加纯熟的两种“托”了。一则曰“笑托儿”,专门在一些喜剧类的演出中,当演员抖出“包袱”时负责高声狂笑。再则曰“泪托儿”,这类人物表演的难度指数更高一筹,顾名思义,其职责是在一些苦情段落中眼含热泪乃至失声痛哭。其实,这类“托儿”并非仅限于剧场。近年来甚为火爆的一些专打苦情牌的电视栏目,往往在制作现场的观众席中安排几位此中高手,一见到主持人弹指间一个暗示,或听到哀婉的背景音乐响起,观众席上顷刻间泪如雨下,悲情气氛简直立等可取。
鲁迅在《捣鬼心传》一文中曾经写道:“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此言甚是。走进文化市场的各类演出,通过各种正常渠道进行宣传无疑是必要的,其前提是宣传内容符合这些演出的实际情况。而如果没有真材实料,无论宣传的调门扯得多大,这些宣传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希望各种各样的“托儿”能够停止这些蛊惑伎俩,更寄语他们的幕后操纵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艺术作品的品质上,指望通过“托儿”的指鹿为马,就能够把低劣之作化腐朽为神奇,实在是看低了观众的鉴赏力,长此以往,所损害的,不仅仅是自身,更会伤及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