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6日 星期日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经典诵读对青少年成长的审美影响
http://www.cflac.org.cn    2009-04-14    作者:孙良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梁启超之语在今人面前仍振聋发聩,令人心警。近年来,在国学复兴的潮流中,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诵读教育亦随之悄然兴起,走进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生活中。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经典诵读教育对青少年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

    在传统的国学教育中,诵读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在于咀嚼英华,悟其真味。古人有言“文选烂,秀才半”,诵读的作用自然不可轻觑。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在背诵熟读的过程中,学习者逐渐理解、领会了其精髓要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诚哉斯言。

    现代学习内容的多样化和学习方式的丰富性远远超乎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简单设想,经典诵读的存在价值也因此而受到了一定的挑战。然而细细究之,却并非如此简单。词典、互联网等现代工具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培养人的惰性,让人们的思维失去活性,成为风不惊则不动的一澜死水。以经典诵读激起思维的活力,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而且诵读对于一些现代学科来说,仍然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以学习语言为例,精通九种语言的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其学习方法就是简单的背诵。所以对于识记能力较强的青少年来说,诵读这种学习方法仍然值得推扬。

    其实,诵读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还在于人格修养及人生境界潜移默化的熏陶。陶渊明有句读书箴言,“好读书,不求甚解”。其读书仿佛闲云野鹤般优游自在,随意饮酌,如同其人散淡清远的人生旨趣一般。一旦能有所际会,便“欣然忘食”,读出真意来。所以读书在超越层次上并不只是读书,而是读人,读世界。在书中寻找知己,在书中寻求寄托,在书中得到自我涵养。诵李白之诗歌,令人不觉豪气冲天,读杜甫之诗歌,则多令人愁肠百结,各有其中滋味。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多读书,读好书,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尤为巨大。比如青少年学习诗词歌赋,从符号形式层面上说,可以多识字,且会用字。毕竟,中国文学特别是诗词中极重视用字,用活一字则境界全出,满卷溢彩。这也是一个人创造力和敏感力的集中展示。另外,中国文学强调诗性,企慕“言有尽而意无穷”美学境界。从意境层面上说,则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诵读的作用就在于增强自身修养功底,同时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修齐治平,此为人生第一步。

    当今社会,青少年的成长、教育环境被现代、后现代文明所充斥,仅存的一点点对传统的回味也往往抵不过现代物质文化的诱惑,这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距离感,仿佛自己一旦沾染上传统,便会被人称为落后、保守或者愚昧。其实,传统并不等于落后、保守,传统文化中有些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更是人之为人的美德追求,并不存在时代的或国家的界限。经典诵读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论语》等国学经典和蒙学著作的诵读中,人们知道了中国的历史,了解了社会的风俗礼仪,认识到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到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建构起他们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知识和价值体系。今天,在人心、人性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更需要享受一片安宁理想的道德精神空间,而经典中恰恰存有许多维系这种精神存在的要素。在经典诵读中,人们的审美追求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对传统国学的重新学习需要理性对待。毕竟,当代不是历史的重复。传统国学教育内容早已不能满足当代青少年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储备,他们需要各方面性情、技能的培养。除了经典诵读以外,还必须要找到传统国学教育与现代科学教育的最佳平衡点,做到吐故纳新。社会文明的进步调配着人们知识范围的变化更新。对待旧有的思想糟粕,可以义无反顾地抛弃,而不是牵牵扯扯,处处辩护;对待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也要做到不离不弃地坚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魅力所在,也是每个人心底永远无法抹去的文化标识。古希腊已经灭亡两千多年,但古希腊文化仍然受到许多人的顶礼膜拜。华人游子在外漂泊多少年,心里依然会萦绕着对故土的情思。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