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京剧电影《袁崇焕》引起的思考——如何在光影中展现戏曲之美
http://www.cflac.org.cn    2009-04-03    作者:吴月玲 张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京剧电影《袁崇焕》剧照

    4月3日,中影集团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投资的京剧电影《袁崇焕》在北京开始公映。之前,京剧电影《袁崇焕》还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举行了隆重的首映仪式,这在戏曲电影中还是比较少见的,体现出电影人和戏曲人对这部戏曲电影的重视。经历了一段上世纪80年代戏曲电影的低迷期后,近年来出现了一批艺术上有所追求的戏曲电影,例如昆剧《公孙子都》、豫剧《村官李天成》、越剧传统剧目《盘妻索妻》等,但戏曲电影如何拍,仍在不断摸索中。

    虚还是不虚

    戏曲与电影的结合一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其中虚与实的结合是难中之难。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高小健说,难点在于京剧、昆曲都是一个程式化程度很高的古老剧种,它们的舞台呈现都极为简约、抽象,不能用常规电影写实的创作方法来拍摄。一些地方戏生活化程度高,适合于实景拍摄。他认为,近年来的戏曲电影在崔嵬、陈怀皑等老一辈电影导演奠定的戏曲电影拍摄原则之上有新的突破。郭宝昌导演的京剧电影《春闺梦》秉承了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艺术特征,重视舞台的装置布景,有超写实的效果。两年前,萧锋导演的京剧电影《对花枪》则更向前走了一步,“以数字技术给场景、人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根据唱词,做了意象化的展示,画面成为抒发内心的注解。”而且利用明暗划出了银幕上的舞台,确定了银幕上的核心区域,在镜头调度上更为灵活、任意。在电影《袁崇焕》里,萧锋也沿用了《对花枪》的创作理念,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有60分钟运用了电脑特技,以烘托历史背景、凸显意境。

    高小健对这些突破持肯定的态度。“传统的戏曲电影重在让观众受到情节和人物的感染,尽量把观众往戏里拉,现在的一些京剧电影则是让观众站在更客观的立场上去欣赏这出戏。”他说,“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可以入戏可以跳出,有离间的效果。也许现在这些尝试更符合京剧艺术的审美习惯。”

    河南是戏曲大省,河南地方戏曲搬上银幕的就有40多部。执导过其中《朝阳沟》、《花木兰》、《倒霉大叔的婚事》、《我爱我爹》等10部戏曲电影的导演路振隆对于河南地方戏曲电影中的虚与实如何结合非常有经验。他说:“戏曲电影不是对舞台演出的简单实录,也不是纯粹的故事片。将戏曲剧目搬上银幕,是要在充分把握舞台精华和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上,调动电影丰富的造型手段,对其进行突出与强化,要忠于舞台又高于舞台。”他认为,寻找两种艺术的交叉点,不完全是技术问题,剧种、剧目、流派直接影响影片风格的确定,剧本前期改编、表演风格把握,直接影响影片的审美效果,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要吃透原剧、抓住戏曲表演的精华,用电影艺术手法强化而非削弱它。

    改还是不改

    电影《袁崇焕》由以于魁智领衔的同名京剧原班人马出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京剧魅力。导演萧锋说自己是怀着十崇敬的心情来拍这部电影的,所以自己提出的创作理念是“老耳朵,新眼睛”。“对京剧不调整、不改造、不改变,但这不等于复制舞台演出。”萧锋说,希望调动所有艺术、技术手段,让观众在看电影时不感觉僵化和单调。

    “要表现出京剧美的张力。”萧锋并不干预这些京剧名角的演出。他的指导思想是在舞台上怎么演在镜头前就怎么演。主演于魁智常常问导演,尤其是在有特写镜头时,“是不是眼神用大了?”也许因为导演尊重京剧,希望越原汁原味越好,而京剧名角却更希望能适应电影的形式。于魁智在总结自己的第一次“触电”时说:“舞台与银幕有很大的不同。在舞台上与观众距离远,所以表演更夸张和放大,在银幕上,京剧中的有些程式却是不需要的。例如在舞台上看两边的观众时,需要垫脸,而在银幕上只需要动一下眼睛。”豫剧电影《村官李天成》的主演贾文龙谈起了自己拍电影的体会,“从前在宽大的舞台上演,现在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演,觉得很局促,身段施展不开,但是看过片子之后还是感到‘收’更适合镜头表现,舞台表演无论动作还是眼神经过镜头放大之后确实别扭,甚至有做作之嫌,而肢体表现过多在镜头前看起来也显得不大好看。”

    高小健说,过去的老导演拍戏曲电影时,有时要对戏曲的结构进行改造,一方面是因为电影的时长所限,得删戏,另一方面是为了情节更连贯而加戏加唱。改与不改,对现在的戏曲电影导演而言,都是个挑战。

    路振隆则在解决虚拟表演与实景之间的矛盾时,总结了四个字:“删”、“改”、“避”、“代”,但他强调这不是说以画面转移的方式无原则地删除、改变、避开或代替原有的虚拟表演,比如一些情节闪回的唱段,演员在演唱时有大量手眼身法步的精彩表演配合演唱,这种时候如果以闪回画面的剪辑代替演员原本的表演,就会大大损伤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戏曲电影中戏曲的改与不改的确需要导演与演员进行不断的探索。电影与戏曲不断进行磨合,寻找到中国戏曲电影的审美规律,只能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拍还是不拍

    用电影的形式普及传统戏曲,留住当代优秀的戏曲演员的巅峰之作,是功在千秋之举。2000年路振隆执导的《我爱我爹》参加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展映,起初青年观众们听说这是部戏曲电影,表示都不太感兴趣,但是随着影片播放,观众越来越入戏,散场后发现展映效果很好,很多观众都表示喜欢。萧锋说,当人们远离京剧时,可能会对它无动于衷,但是一旦看进去,就能感受到它的美妙之处。但谈到市场,他们都表示戏曲电影出路困难。路振隆介绍说,在河南当地,戏曲电影经常作为公益电影在城市广场进行放映,或是在农村放映,农村婚丧嫁娶或是举行大型活动都会邀请电影放映队到当地放映戏曲电影。然而尴尬的是,观众人数不少,收入却不多。萧锋说:“这总要有人去做,去展示我们京剧之美。哪怕只有一部分人能看到,也就值得了。”

    这是摆在戏曲电影面前的难题,这不是靠导演或演员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