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玲:用心唱戏 用情演戏
http://www.cflac.org.cn    2009-04-03    作者:张志勇    来源:中国艺术报

    “艺无止境,学到老、练到老、演到老,把京梆子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去耕耘,这是我从艺50年来的深切体会。”著名梆子表演艺术家刘玉玲如是说。刘玉玲先后获得过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0届中国戏剧“二度梅”,堪称当今京梆子的代表人物。在她从艺50周年之际,中国剧协、北京市文联、北京剧协联合为她举办了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出和学术研讨会,怀着对刘玉玲及其艺术成就的尊敬,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很多人都说,您对京梆子有着很深的情结,这种情结是如何产生的?

    刘玉玲:我是在1958年11岁的时候考入北京新中华梆子剧团学员班的,在李云卿、李桂云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走上了学习京梆子的道路。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恩师对京梆子的坚持和执着给了我很大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和阅历的加深,我也从最初的学戏养家、孝敬父母,发展到后来真正爱上了这门艺术。对待梆子的那种喜爱的心情我到现在都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多了一份责任感。我希望接过老师的班,把梆子艺术一代一代传下去,帮助更多的年轻人走好这条艺术之路。

    记者:梆子艺术本身是否也有让您感到无法割舍的地方?

    刘玉玲:有人一提到梆子就皱眉,那是因为不了解,其实梆子很有魅力,比如它的声腔就格外吸引着我,不知不觉就让人沉醉到里面去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演戏”。记得有一次去外地演出,我就在颠簸得很厉害的车上给大家表演了一段纳鞋底的戏,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笑我是“戏疯子”。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在舞台上,你可以通过不同的扮相和唱腔,饰演不同的人物,感受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情感,而且,通过舞台演出把这些都传达给观众了,对于演员和观众来说都是一种享受。这也正是戏曲艺术的魅力。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演出才能打动观众?

    刘玉玲:我觉得演戏最重要的就是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因为角色站不住,特别是主要角色站不住,戏就站不住了。要用不断完善的戏曲手段让人物鲜活起来,要对所演的人物有明确的定位,要演人物不演自己,要演人物不演行当或流派,技术要为人物服务,不能只为掌声服务。演唱、念白、表演,都要从人物出发进行设计,利用戏曲程式化的宝藏,为塑造人物服务。比如在《状元打更·责夫》中,女元帅金玉婵的情感同时有柔情和愤怒,作为演员,尽管演的不是自己,但也要有感情,把人的情感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出来。有情感,还要有恰当的表演,要内外手段相结合才能让人物活起来。简单地说,就是:用心唱戏,用情演戏。

    记者:作为梆子艺术研究会筹委会的召集人,您对中国梆子艺术的传承发展有何看法?

    刘玉玲:梆子是中国戏曲的四大声腔之一,被认为是戏曲中最早运用板腔体式的声腔,但是梆子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每一种梆子现在都在致力于振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每种梆子孤单作战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统一在“中国梆子”的旗帜下,发挥整体优势,从而促进每种梆子的振兴?所以,我在想,全国梆子界和有关方面有必要共同发起成立一个旨在研究和振兴“中国梆子”的全国性机构,这样就可以对声乐问题和男女声同调问题等展开深入的研究讨论了。还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面对:一是在艺校开办梆子班,培养传承人。艺术是靠人来传承的。戏曲人才的培养很不容易,没有七八年难见成效,所以非常迫切。二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戏曲艺术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应该好好保护和传承,但是舞台演出、演员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人力物力成本都非常高,缺少国家的支持将很难成事。三是进行剧目建设。每个院团都应该有符合自身风格和演员特点的剧目,既要挖掘传统,老戏新排,又要创作新的剧本,体现当下的一些新人物和新故事,表现新的精神。

    记者:您还一直在呼吁为“京梆子”正名。

    刘玉玲:是的,但是这个提法引起的争议比较大,有人甚至说我是忘了祖宗了,这种批评我是难以接受的。山陕梆子落户北京以后逐渐形成了与河北、天津不一样的艺术风格,而且“京梆子”也是山陕梆子艺人近两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的称谓,指的是“进京后被京化了的梆子”,远早于“河北梆子”的产生时间。为“京梆子”正名在学术上应该是能够成立的,而且对梆子的多样化发展也有益处,并不是所谓的地域之争。最近,北京市正式批准北京的梆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予以保护,我也被提名为传承人,这为梆子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令人遗憾的是,上报的剧种仍是“河北梆子”,而不是“京梆子”。我觉得,首都梆子要发展,必须先为“京梆子”正名。

    记者:这次从艺50周年的专场演出是否意味着告别舞台?

    刘玉玲:50年的艺术生涯有很多话想说,我也从当年被李桂云恩师昵称的“小玲子”变成了如今的“大玲子”,但是我最想说的是,我还年轻,50年并不是我舞台演出的句号,而是文章中的一个段落。有尚长荣、叶少兰等榜样在前,我应该向他们学习,学到老、练到老、演到老,把艺术当作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去耕耘。即使倒在舞台上,也是我的幸福。今年,我们将迎来祖国60岁的生日,如果没有北平的解放,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就没有首都京梆子的新生,更没有京梆子演员刘玉玲了。我也有一些演出活动正在筹划当中,希望能够进展顺利,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北京的梆子艺术的发展拿出我的一份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