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追求一个“真”字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24    作者:一了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最近一段时间,某些高校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浙大公开对“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进行了处理,贺海波因8篇论文存在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开除出教师队伍。实际上,造假并非独存于学术界,文化艺术界也不乏造假现象。笔者在社会交往中,就数次遇见过身份造假的人,称自己为某某大家之弟子、某某学院客座教授,后经了解,只不过是见过某大家一两面而已,教授身份更无从谈起。还有,一些文艺工作者明知产品有问题还为其代言广告,更是“以假乱真”,为虎作伥。

    学术界、文化艺术界向来被视作不染尘俗的净地,从事学术、艺术的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学术界、文化界中有一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剽窃他人成果、造假拔高身份、代言虚假广告的丑闻时有发生。分析其造假的原因,似乎很多,但更深层次原因就是利益驱动和道德丧失。搞学术者有了论文,就可以晋升更高职称,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项目经费;搞艺术者,有了名人身份,就可以借此抬高身价,利用知名度来获取经济利益。

    对于当前学术界的造假问题,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措施。3月15日,教育部召开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敢于对学术不端“下猛药”。为整治学风,教育部正逐步将学术道德建设纳入高校课程,并将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而对于文化艺术界的造假问题,却没有真正可行的相关措施。这是因为文化艺术界诸如学历、身份造假的问题,更多地表现在道德层面,难以制定出非常适用的法规来约束。 

    在经济危机蔓延的当下,当“泡沫”破灭的时候,文化艺术界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真实。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以造假者为戒,防止道德的迷失。在此基础上要加强自身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修养,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正确对待名利得失,时刻注意自己言行对社会的影响。只有求真,方能致善致美。只有提高了自身艺术修养,才会把精力专注于艺术。艺术水准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得到业界的认可,得到市场的正确评价,最终也能保证文化艺术切实发挥它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