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光影:《高跷秧歌》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20    作者:叶进    来源:中国艺术报

    秧歌是我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的民间舞蹈,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民间艺术表演,和古代的祭祀农神祈求丰年有关。秧歌既有表演性,又有自娱性,多少年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秧歌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高跷秧歌也叫高跷,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以扭、逗为主,“武跷”以武功见长。“文跷”与“武跷”原来是泾渭分明的,后来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形成了混合杂糅的“文武跷”,其表演是扭、逗与武功兼而有之。我国北方有各类的高跷秧歌,其中以辽宁海城的最为著名。

    拍摄广场上的民俗舞蹈活动,首先要选择好拍摄的位置,一般以居高为好,可以俯拍到整个舞蹈的气势、场面。如没有居高点,也要站在表演者前面的位置,才能避开观众人群的干扰,避开其他摄影者的干扰,画面才能干净,才能够较清晰地拍摄到表演者,较真实地记录并表现出民俗舞蹈活动的全貌。《高跷秧歌》这幅作品就是采用常规的拍摄法,站居较前面的好位置,基本准确地反映出了民俗舞蹈热闹、欢快、喜庆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