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下旬的北京,正是冰雪严寒的季节,三个小时的行程,我们就到达了阳光明媚的海南岛。中国文联和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美丽的城市海口迎来了它的开幕式。
舞蹈界的艺术家们也颇受大会的关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曾率团来内地演过《布兰之歌》的台湾新古典艺术团艺术总监刘凤学博士,新古典艺术基金会的董事长陈胜美,台中绵绵舞蹈艺术中心主任郭惠良,香港国际艺术有限公司主席陈宝珠,澳门舞协主席邓锦嫦,广东省南方歌舞团艺术指导陈翘,江西省文联副主席余达喜,河北省舞协副主席周大明等齐聚一堂。
2月22日晚到会的艺术家们观看了闻名已久的黎族歌舞诗《达达瑟》的演出,黎族的宗教习俗舞蹈是异常丰富的。如击鼓享祖的《跳击杆》,也叫《舂米舞》;用竹竿敲击地面,富有节奏和情趣的《打竹舞》又名《打柴舞》;还有《跳娘舞》、《钱铃双刀舞》等等极具特色的舞蹈。《达达瑟》用14段歌舞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魅力独具的歌舞诗。白淑湘赞美它忠于历史和民族习俗,观众既能了解黎族的古老历史又得到美的享受,是民族舞蹈与民俗艺术的结晶。刘凤学对“牛踩田”、“迎新娘”两个片段印象深刻,认为黎族服饰和台湾原住民的服饰有不少相似之处,值得我们比较研究。陈宝珠认为歌舞诗呈现的是原生态的风情,感到这个民族的和谐、团结,整个民族像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素有“黎舞之母”称号的陈翘虽然不止一次观看过《达达瑟》,仍很激动,她认为歌舞诗全景式的展现了黎族生活习俗,充分表达了这个民族的魅力。笔者1951年曾随中央民族访问团到达黎族聚居的五指山慰问、采风,时隔半个世纪,不仅惊叹海南的巨变,也看到了黎族舞蹈繁花似锦的新局面。《达达瑟》能够取得艺术上的成功,因为它的创作者深入黎族生活,熟悉黎族习俗,热爱这个坚毅含蓄而细腻的民族。希望《达达瑟》精益求精,走向世界。也可以考虑再搞一个旅游版,像陕西《唐宫乐舞》那样经常上演。
在参加论坛的舞蹈界代表中,还有两件很有意思的事:其一是“白淑湘和陈翘回娘家”,第一代吴琼花的扮演者白淑湘于1964年曾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组来到海南岛琼中深入生活,并拜访了娘子军老战士冯增敏。当时年仅十五六岁的小姑娘陈翘,1953年就来了海南岛,与海南和黎族同胞结下了深厚情谊。她踏遍了海南黎乡,共同劳动、生活,她创作的《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等舞蹈使黎族歌舞誉满全国,黎胞恩、海南情一直割舍不断,近日又来相会娘家人。其二是同窗同庚同为戴爱莲学生的刘凤学和我,耄耋之年相会海南。早在1948年解放前的北平,年轻的刘凤学和我共同在戴爱莲舞蹈班习舞,戴先生视舞蹈为生命,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坚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挖掘整理《巴塘弦子》等藏族舞蹈,为我们的人生道路做出了榜样,使我们终生受益。如今我们已进入耄耋之年,一个甲子的友谊,重聚海南,同窗、同庚、同忆恩师,共谋中华舞蹈的繁荣。我特别为刘凤学84岁华诞写了贺词,三亚市市长在宴请全体代表时,为我们两人端面祝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