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风中少林》呈现着特色鲜明的中原文化,集中体现在以舞武结合的艺术手段演绎少林文化的内涵和真谛。编导的睿智在于以“佛”、“禅”为精神内涵,从始至终贯穿着“禅武结合,天人合一,普度众生,扶危救难”的佛学理念,其独特性在于“以舞武相融的手段演绎一段“家国事、儿女情”,从而对中原文化的现代发掘和呈现,登上一个崭新的文化高度。
武术与舞蹈外在呈现所具有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肢体语言为表现形式。但是武术与舞蹈的功能从本质上来讲却是大相径庭——武术强调的是外在动作的功能,舞蹈强调的是外在动作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而舞剧《风中少林》于“舞”中有“武”和“武”中有“舞”双向阐释,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作新境界。
该剧在开场就体现出了少林文化的神韵,舞台营造出肃穆的少林古刹静静地矗立在曙光之中的深远意境。晨练的少林武僧列队整齐,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少林武术的英雄气势扑面而来。一幕中,慧山大师给天元疗伤的情节中,运用罗汉插花十八手与中国舞身韵的提、沉、冲、靠、含、腆、移等舞蹈元素相结合,使整个舞段既见武术的古朴之型,又见身法流畅的审美效果。在舞蹈创编中对道具进行移花接木的运用,使其具有耳目一新的效果。传统武术中的刀、枪、剑、棍本是普通的运动器械,然而把它转换为特殊处理的舞蹈道具——扫把之后,保留了劈、刺、扫、砸的武术招式,同时叠加舞蹈化的语汇,使其武功的锋芒隐蔽,而禅忍的境界凸显。《风中少林》使用了许多武术演员,他们自小练就了一身神奇武功,但是也存在动力定型、缺乏舞蹈性的问题,编导则根据剧情发展需要,将舞蹈与武术语言进行合理布置,扬长避短与舞蹈演员珠联璧合。如前半部分是以慧山授天元武功的双人舞为主线,是舞蹈的武术化;后半部分是众武僧舞刀弄枪的大流动场面,是武术的舞蹈化。这种虚实结合、虚实互补的处理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见,“舞”与“武”的相得益彰是舞剧《风中少林》最为成功之处,为舞剧创作中处理不同语言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本文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07级课程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