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远:向祖国做一次汇报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20    作者:郭青剑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中,他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大约100部歌剧、舞剧和影视剧音乐,他的《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牡丹之歌》、《八月十五月儿明》、《泉水叮咚响》、《一个美丽的传说》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至今传唱不衰。他就是著名音乐家吕远。今年4月底,这位已经80岁高龄的老人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吕远‘八十回想’作品音乐会——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庆五一迎国庆”。届时,这些优秀作品将再次在首都的舞台上回响,激起不同年龄观众的难忘时代记忆。近日,记者就此次音乐会的一些情况采访了吕远。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举办这么一个音乐会呢?

    吕远: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作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做些什么,向祖国致敬。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海军政治部等单位特别支持我的想法,他们作为主办单位筹备了这个音乐会,主要是想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优秀歌曲。就我个人来说,把自己一些受到群众肯定和喜欢的作品搬上舞台,也是向祖国做一次汇报。

    记者:这次音乐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吕远:我想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展示我们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歌曲。这其中有歌颂工人的,像《克拉玛依之歌》、《建设者之歌》;有赞美解放军的,像《毛主席来到军舰上》、《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有反映人民美好生活的,像《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等等。另外还有表达对外友好交往、文化交流中中国人民的和平思想的。此外还有一些我近年来新创作的歌曲,比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乡》,就是从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得到灵感后创作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曾经和我合作过的歌唱家,特别是一批老歌唱家将登台亮相。他们当年唱什么,现在还唱什么,比如蒋大为演唱《牡丹之歌》、柳石明演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于淑珍演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卞小贞演唱《泉水叮咚响》等等。当然,一些当年演唱的老歌唱家已经不在人世了,比如吕文科是最早演唱《克拉玛依之歌》的歌唱家,现在我们就换一个新疆的歌手肉孜来演唱。另外,杨洪基、吴碧霞、王宏伟、吕薇、李琼等也将演唱《夜幕下的哈尔滨》、《八月十五月儿明》、《红树林》等歌曲。从新中国成立起就已开始创作和演唱的音乐家已经不多了,因此一些还健在的老艺术家都很关注这次音乐会,像已经80多岁的郭兰英,就表示一定要来。我们这次是把群众喜欢的老歌和歌唱家结合起来,所以也可以说这是我们集体向祖国做的一次汇报。

    记者:您创作的歌曲之所以至今仍在传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富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有评论说,这得益于您对民间比较熟悉,从东北到西北,从民歌到曲艺,进行了广泛的汲取和融汇。

    吕远:我最早是学西洋音乐的,拉小提琴,当时对西方文化也是盲目崇拜,有点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倾向。参加工作以后,在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学习了民间音乐,思想有了很大转变,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观念,可以叫做民族主义文化观。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们每年都要采风,每年都要学习民族传统音乐,学到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它的博大,就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我觉得,离开了民族传统,我们就一无所成。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音乐表现手法,几乎都是从民族音乐中来的,像调式、曲调等等,另外还有一系列的美学理论。因此,我在我的作品中比较多地注意运用了这方面的东西。而如果持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写出来的东西老百姓很可能不接受,因为和他们的审美习惯格格不入。

    记者:作为一名成功的作曲家,您现在还在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您对现在的音乐创作有些什么看法?

    吕远:现在的音乐环境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音乐生活复杂化、音乐形式多样化”。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在“文革”之前,文艺只能为工农兵服务,我们文艺家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都比较单纯,因此我们的音乐形式也比较单一。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了,音乐对象也多元化,年龄、文化背景、社会阶层,都有明显的差异,欣赏习惯自然也就不同。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我们的音乐创作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不同风格、内容、形式乃至不同思想境界的作品都有。应该承认,这是一种有客观需要的现实存在。但是,还是要注意“为什么而存在”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不管做什么音乐作品,都应该和人民的心贴在一起,拿出积极健康的作品,以此满足社会需要、群众需要,而不仅仅是为钱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