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新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20    作者:吴为山    来源:中国艺术报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文艺事业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喜人气象。广大文艺工作者身处河清海晏的时代,坐拥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如何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除加强自身建设外,还要注意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影响艺术创新的负面心理因素。

    影响艺术创新的心理因素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给我们带来的自卑心理。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爱国知识分子“中体西用”式的改良并没有能够改变近代中国的屈辱命运,反倒使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虚无主义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至今依然在一些文艺工作者心灵深处存有阴霾。二是崇尚“假、大、空”的心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文艺工作者习惯于公式化、简单化地塑造人物、图解政治。这种“假、大、空”心理虽然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但它并不会随着运动的终结而消亡。很多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往往脱离生活,缺乏真切的情感力量,成为“假、大、空”的另外一种表现。三是市场经济实施过程中滋生的浮躁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特殊“商品”的艺术品,它的纯精神表现与世俗审美需要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经济利益的驱使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的滋生、扩散提供了温床。有的艺术工作者缺乏“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执著追求,在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简单重复自己。另一方面,在经济赶超世界先进的过程中,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西方为标准。因此,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重演了西方多年所经过的艺术历程,产生出与国情、民情、人性不相符的肤浅作品。

    鸦片战争以来所产生的自卑心理之所以能对我们的艺术创作产生消极影响,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缺乏清醒的认识,以致给艺术科学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进行艺术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心理调适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在民族自信中认识传统文化。在不畏强暴、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铸造出了谦恭、灵敏、坚毅等精神气质。它们贯穿、渗透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尊重。这些是我们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来源,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解决创作原动力的根本因素。我们要在科学分析中弘扬传统文化。要总结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因素,探索“古为今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总结各个时期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探索与时俱进的方式和方法;总结各个时期艺术创作与社会发展因素的互动规律,处理好时代精神与艺术发展的关系;总结各个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与艺术家人格特征、心理类型的对应关系。我们还要在平等交流中传播传统文化。文化交流是文化之间的双向传播。在交流中,我们既不要自惭形秽,也不要妄自尊大,而应保持平等、谦和的态度,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艺术的辉煌成就与独特魅力。同时,我们还要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外交途径以及高层次学术团体的民间途径,积极推动中国现当代艺术精品进入其他国家第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歌舞剧院甚至室外公共空间,促进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识,以达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