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卢禹舜的人,总会不自觉地为他的沉静谦和所吸引。他温文尔雅的待人接物方式,于细微处对身边所有人的关照,总是微笑示人的态度,使人自然而然地把他和“君子”,联系在一起。
绘画是他的梦想,绘画也证明了他的一种人生态度和责任。他常常对他的学生说,应该为社会多做点事。在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他反复强调中国画对建构和谐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并身体力行之,体现了他的仁者“惠”的精神气度以及作为国家画院高级管理者和职业画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卢禹舜,196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北方特有的博大雄浑、深沉凝重滋养了他的生命,沉淀了他的情感,也孕育了他特有的艺术创作之路,他山水画创作的题材选择基本上都来源于这块黑士地,以此来反映天地至理,表现人生。
卢禹舜自幼喜好读书和绘画,年少时就已显露出绘画的天分,十七岁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1986年,他进入中国美术的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师从黄润华、张凭、贾又福、王镛等几位先生,同时受教于李可染、叶浅予、张仃、刘勃舒诸位先生。在那里,他的创作理念和风格逐步成型,并被当时中国美术界权威认定为是“一个有着丰富潜力,勇于创新的青年画家”。
1985年前后,恰逢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中,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标志,成为了艺术领域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热点。在美术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卢禹舜坚持了中国画的精神取向,他认为山水画是表现中国人空间意识与精神空间的一种方式,应通过具有创造性语言的运用和对具有超越存在的生命形象的选择,而赋予画面以奇妙的精神氛围。在此基础上,他找到了自己的实践方式——用心去感悟自然万象。其中包含两个层面:首先,通过内省涤除杂念使精神得以升华;其次,用澄明、纯净的内心去亲近自然,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
这种方式体现了物我互融、互纳、互抑、互兴、互扬的大思想,使物我感应达到了随意即取、时时参禅的物我为一的境地。
1996年4月,卢禹舜走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的工作岗位,并兼任艺术学院院长。几年间,在他的多方努力下,哈师大艺术学院先后与俄罗斯、日本、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大学、艺术研究所建立了稳固而良好的合作关系,艺术学院的办学规模、办学特色朝着国际化的方向持续发展。他本人也被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等国际著名艺术学府聘为客座教授,这是这所具有250年历史的世界著名艺术学府历史上第一次向外国艺术家颁发聘书。
2006年8月,卢禹舜被调至中国国家画院任副院长,分管教学、美术馆、院刊(《中国画研究》)及网站等业务工作。同时,他还是哈师大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着艺术界一系列重要职务,如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美展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特聘创作研究员等等。
繁忙的工作、岁月的风雨在他的脸上、眼神中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但在他的艺术道路上却已写下了太多辉煌。我的一位导师曾经说过,一个人在30岁以后就要对他的相貌负责,一个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的人,往往是创造力丰盛、心态纯净、心中有梦想的人。这句话似乎在卢禹舜身上得到了明证。
从16岁开始学画到22岁作品在全国美展上引起关注,从26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到29岁破格晋升为教授,从31岁担任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34岁担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到44岁担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与其说他的成就完全得益于苦学而成,我更愿意把他定位为一个天资很高、有着多层面个性的传奇人物。
温柔敦厚,赤子纯真
中国人的心灵建构,往往是介于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之间的一个平衡体系。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儒、道精神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二者缺一不可。一般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价值观是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事亲、爱人和克己复礼。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价值观,则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放任自然,强调个体精神的自由发展。
这两者的影响在卢禹舜身上都有着鲜明的体现。他追求的也正是天地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相互结合,是道家与儒家精神在现代文化时空中的综合展示。生活中的卢禹舜对老庄的著作总是爱不释手,而他的德行修养或者说个性人格则带有浓厚的儒家印记。比如,他温柔敦厚的性格,与儒家“木讷近仁”的标准就十分接近。再比如,他对人与人之间和睦、亲善关系的追求,与孔子所言的“立善”似乎一脉相承。
另外,他对“君子慎独”人生准则的追求与坚持,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之一。
或许待人以“仁”,自处以“道”;既循伦理之“礼”,亦合自然之“性”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吧!也或许正是这种儒道互补的平衡心态,使得他不论顺境逆境都能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和卢禹舜打过交道的人,难免会为他不时流露的赤子心性而忍俊不已。有时他的言谈、他的眼神、他的想法有一种“赤子”的纯真之气,而他待人的热心、推己及人的体谅,又有一种本真的“诚”。他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创建了禹舜希望小学,个人投资兴建了禹舜美术馆,在非典、水灾、雪灾等重大灾情面前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你又无法不为他洞察世事与人情的睿智而感叹。其实单纯做到其中一点并不难,但能在洞察人世的同时仍葆有赤子之诚心,恐怕能做到的人就寥寥无几了。难怪北宋张载在《正儒家蒙·东铭》中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可见“诚明”境界,是最高的精神修养和最高的智慧。
追寻天人合德的诗化艺术
说到绘画,卢禹舜的作品绝非是一种客观静止的外部环境的自观描绘与表现,而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文化,是自然与人文精神互动与同构的图像变现,或者说是与生命存在交织在一起的诗化人生意义上的艺术。他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观照世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与风格:苍茫、神秘、幽远、深邃的北方山水自然气质与天地之气相和谐,透露出浓郁的北国大山大水的恢弘气势和浓郁的北方地域文化色彩。
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能产生一种至深的莫名的哀感,即使在快乐的体验之中也能深入生命之最深的渊源,而将自己小我的生命意识上升到一种大我的宇宙意识,以大美观对人、自然、社会的感悟作诗意化的物质呈现。何为大美?美者,“德者”好之唯美。所谓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大者,无形为大;卢禹舜恰是以有形的自然形象变现了宇宙的混溟无形。大者,有容为大;在卢禹舜的画中,花、鸟、草、虫、山、水、树、人等无所不容。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者,崇高为大;卢禹舜是以八荒的崇高与唐人诗意的秀雅、华滋所生成的苍浑阐释了阴阳相生之道。卢禹舜的作品主要分为三大系列:静观八荒、唐人诗意、域外写生。
在原则上,“静观八荒”不是一组组画,而是一种风格样式的总称,在这里,他依靠的不是精密高超的技巧,而是整体性、生命意味、自然意识、形式与表现之间的深刻全面的协调以及它的无限超越的性灵。他追求的是中国文化中的“天地精神”,包括中国古代人们崇尚的“圣人精神”。是一种超越于古代儒家、道家、释家气象的襟怀作用下的视觉图象显现。是一种虚怀接纳万物,体会天地灵气与精神境界,反归内心,启明本心,超越有形,升入无我之境的体验。它带有某种领悟的、感伤的、生存的自我意识与对有限人生的超越要求,这种超越要求,直接表现在对存在本体的感受上与体味上。在个人的感喟之中,包含着一种更为壮阔宏伟的悲天悯人的宇宙意识,表现着一种深沉的生命情调与审美意味。
而“唐人诗意”的整体艺术风格则是富足明丽而又恬淡自然的。画面明净优美、情调安宁怡悦、意象高雅清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引用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提出了著名的“诗意地栖居”的哲学理念,成为人们对理想生存境界的追求之一。“唐人诗意”的价值指向,正是中国人心灵中比比皆是的清澈,是对世事的洞察,是卢禹舜先生所要表达的心灵向往,或者说,他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诗意”地“栖居”的人生化境。在这样的化境中,人、自然、文化三位一体,互为镜像。在他的这一系列画作中,我们似乎看不到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傲、清冷,也不像苏轼“扁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般出世,而是表现出了一种“出入群从,邀集同类”、“共为山泽之游”的情调。或者说体现的是一种“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是个体性自娱自怡的快乐,是以个体为绝对中心而收摄融入自然之际的所谓“天人合德”之乐。
至于在“域外写生”之中,卢禹舜所追求的则是从中国文化的立场,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对本土以外的世界的一种文化审视的变现,意在表达出近似当年马可波罗看中国一样的文化意指。把人类内心对“安祥、和谐”的“精神家园”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写生的同时把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传输给了异国的人民。
卢禹舜 满族,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黑龙江省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常委,黑龙江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黑龙江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特聘创作研究员,俄罗斯列宾美院荣誉教授,美国洛杉矶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浅井学园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画研究》副主编,《艺术研究》主编。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全国优秀教师,“黑龙江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