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热议中国文化“走出去”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10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陈力(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大的命题至少包括“走出去的重要性”和“怎样走出去”这两个方面。据图书馆学方面的统计:自从16世纪西欧传教士来华,在海外陆续发表的有关中国内容的书简、笔记、报告、论文、专著、译著等中外文中国学著作,据保守估计,应该不少于20万种。这其中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国古代和现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等。此种现象,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走出去”。

    在这种历史根源深厚的今天,在深广的范围内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命题,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困难。文化的“走出去”不能主要靠“国粹”艺术,最重要的还是文化创新。光是输出“国粹”是不行的,也是不可能的。其实,最大的“国粹”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汉语。我认为,汉语“走出去”是最大的文化事业,也是最大的文化产业。

    宋祖英(全国政协委员):

    要加强国际社会对今日中国的认识和认同,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中国文化必须“走出去”。

    其实这些年在面向世界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推广方面,中国的各种文化艺术单位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还不能较为有效地展现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就演出来说,很多涉外交流都限于慰问当地华侨,这当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个领域。

    我感到,欧美、非洲等亚太以外的地区,对中国文化还缺乏了解,一些国际人士对中国总是感到神秘和遥远,而对当代中国的发展缺少认识。

    在这当中,我提议我们应该树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精品品牌,让中国真正的文化艺术精品站到世界的舞台上。在这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有明确的审核标准,并且要帮助艺术家们为把中国艺术引入世界做一些支持的工作。

    同时,我们国家的文化部门可以每年确定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推广主题,有系统、有重点地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围绕某一个主题,我们的各个文化艺术门类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创作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作品。确立了精品意识,就有助于全世界系统而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冯军(全国政协委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大大提高,但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却相对滞后,影响力不大,可以说是知名度有,知晓度乏。相反,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知晓度很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的位次大不相称。文化产业传播的是精神产品,一个国家如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就很难使自己摆脱被动地位,长此以往,甚至可能沦于文化殖民地。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加速文化“走出去”,应当成为当务之急。

    文化“走出去”,要支持国有企业,也应支持民营企业,双管齐下。建议可以通过参与股份的政府投资、贴息贷款等形式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国家的资金补贴不但可有效解决民营企业在当下融资门槛高的问题,而且国家的有力支持还将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权威性,为中国文化走进更多国家主流媒体提供优势条件。此外,在政府的鼓励与帮助下,这类民营企业势必有更广阔的运作空间来展开更高效率、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生产,充分发挥其在国际市场中的资源优势,加速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以有力促进对外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张亚萌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