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传统元宵佳节到来之际,正是全国各地民间习俗活动欢庆闹节之时,而位于山东济南东北部、地处三市四县交界的“鼓子秧歌之乡”商河县,更是锣鼓喧天、鼓舞涌动。2月8日(农历正月十四)上千名观众聚集于商河县体育场,兴致盎然地观看了“农信杯”商河县第二十九届鼓子秧歌汇演。鼓子秧歌当地俗称“跑十五”、“闹十五”,重在正月十五前后这个特定的节日走乡串户,通过秧歌这种歌舞形式联络感情。与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并跻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鼓子秧歌,更是在历史的传承和演变中以其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刚健挺拔的舞姿,变幻莫测、威武雄壮的舞蹈阵容成为汉族北方舞蹈的代表。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济南市商河县,鼓子秧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良好的艺术传统。这里共有7镇14乡,947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每年上百支秧歌队、上万人参加演出,常可见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一家三代同场演出。每年从正月起至二月上旬的春节期间,以“秧歌”为荣,以“秧歌”求福,以“秧歌”避邪的愿望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心理的满足和沟通,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成为了秧歌传承的必备因素。但作为从乡俗礼仪逐渐到民间表演艺术转化的鼓子秧歌,自1980年以来,在商河县政府的组织下,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全县鼓子秧歌汇演又成为了本地最为隆重的狂欢节日。
本届历时3个小时的秧歌汇演中,共有贾庄镇、韩庙乡等以乡镇为代表的13支代表队依次呈现了商河县风味各异的鼓子秧歌表演。伴着爆竹声声,各乡镇秧歌代表队依次登场亮相,“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各显神通,有的古风淳朴,有的豪放自由。据商河县文化馆馆长付军燕介绍,由于秧歌演出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在全县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三种伞鼓流派,以插伞为标志的鼓子秧歌多在城区和城东,其伞鼓舒展稳健、粗犷豪放,以扛伞为标志的鼓子秧歌多在城北,其伞鼓潇洒飘逸、勇敢剽悍;以举伞为标志的鼓子秧歌多在城西,其伞鼓刚劲挺拔、铿锵有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贾庄镇鼓子秧歌队便是属于西路流派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小伞、举伞为特点。汇演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白桥乡代表队表演的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窦家村剪子鼓高跷秧歌,秧歌队分“旦”、“丑”两个行当,鼓声轻盈欢快,造型奇特多姿,侧重特技造型表演,能表演凤凰展翅、叠罗汉、牵骆驼等20多种特技造型,现场展示了跳高桌劈叉、过障碍、单腿跳等绝活,具有典型的“武跷”风格。据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赵宇介绍,鼓子秧歌场图丰富多彩,路线变化错综复杂,简单者需几十人,复杂的场子需百人方能完成,如“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等,这样庞大复杂的舞蹈一旦舞起来,跑不散、舞不乱、整齐划一、动静有序。虽然在现今的广场演出很少能看到完整的跑场表演,但鼓子秧歌依然遵循着“伞领鼓、棒带花,对面就打,左进去、右出来,转绕驳花”的表演程式。
此外商河县坚持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重视秧歌艺术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多个乡镇都开设秧歌教学。贾庄镇胡集中学已将传统鼓子秧歌设为必修课程,聘请民间艺人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当前鼓子秧歌在贾庄镇胡集中学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并于2004年组建了少年鼓子秧歌队。另一支少年秧歌队是韩庙乡第一代表队,队员由韩庙乡站南村的24名中小学生组成,鼓风柔美细腻,刚柔并济。在这个回族群众的聚居村,秧歌的教育不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传承,更突出了各民族文化之间交融发展的意义。
为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五)至2月23日(农历正月二十九)元宵节期间,文化部联合国家14个相关部委在京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其中,山东省济南市的商河鼓子秧歌应邀参加了北京前门大街的民俗踩街活动。北京的观众在这次传统技艺大展中感受到商河鼓子秧歌深厚的历史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