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界,用于绘画,多指范围、境界。眼界有多宽,则画界有多高。在画家黄泽森的理论中,视界与画界是紧密相连的,创作的思维不能受狭窄套路影响,要努力拓宽自己的视界,而不是要将自己定型,定位在某一个位置上。他的作品,不管是从题材上还是形式语言上,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既追摹名家笔迹,又力图创新,并恰当地将学院的造型功底与东方的笔墨意韵予以融合,力求从一种精神的角度去切入主题。黄泽森不愿意将审美思维放在很小的天地,他认为艺术始终是在抒发感受,表达对生命的体会。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在于开拓自己的视界。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般画家多注重于艺术技法的规范性,即使“学有渊源,笔笔有自”,却终究不是自己的观点。黄泽森的老师杨之光有座右铭:“借鉴古法求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这对他影响很大。黄泽森曾下苦功夫去钻研过传统的线描和书法,甚至很认真地临摹过现代连环画大家贺友直的扛鼎之作《山乡巨变》,边学边思考,模仿他人,最终是为了摆脱他人,从更宽广的视界去构建更高的画界。
黄泽森是个认真的人,确切说是位认真拓宽视界、提升作品境界的艺术家。正规美术院校科班出身的他并不欠缺传统的笔墨、造型等基本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就屡屡获奖,其《荔香时节》、《夏》、《乡情系列·秋水篇》等作品家喻户晓。但他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竭力提高自己的眼界,渴望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有所突破。黄泽森在潜心研读中国历代大师的作品、理论之外,经常争取多到国外考察、写生,他游历加拿大、美国、欧洲、印度……站在异国文化艺术的审美角度,吸取外来的养分后重新回过头来审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努力融合东西两方的绘画语言并为己所用。上世纪90年代初,黄泽森收到杨之光老师从美国寄来的信:“当今画,中国画难,画人物画尤难,你一定要坚持画下去。”而当时的情况是,很多人物画家已在书画市场的冲击下转画山水和花鸟去了。黄泽森选择了坚持走人物画的道路,并且要走得更有意义。
2002年和2003年,黄泽森先后两次进入新疆写生,意在将原先不在自己绘画视界之内的“别处的生活”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这次西行中,新疆的生活与风光使他打开眼界与胸怀,这对他创作的新疆系列所能达到的磅礴大气的气势与境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回望新疆”系列中,画家以粗犷的线条造型代替细微的线描,创作了一系列异域风情的舞蹈人物——以娴熟的笔韵、大胆的色墨画出舞者的韵律和奔放,透露着画家对新疆的一份热情、一份激情。无论是独舞自乐的《天山红花》,还是像《葡萄美酒夜光杯》这样大型的舞蹈组合作品,都在黄泽森的画笔下体现出了融合传统与当代文化的新精神,令人们看到的不只是新疆美丽无垠的土地、“古丽”们欢快起舞的倩影、葡萄佳酿的甜美和中国绘画艺术的无穷魅力,更透露的是一种对城市沉闷、程式化生活的反问。作者从开拓自己的视界,进而拓展了观赏者的视界。唐代张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是画家主观思想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结合;从客观现象至艺术形象的过程中,艺术家的眼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只有那些坚持向传统学习,向现代学习,多读多行,努力拓宽自己的视界的画者,才能领悟艺术的真味,提升作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