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系暂缓一年招生,高职停招一年,在当下艺术考生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北京电影学院今年艺术专业考试频频爆出令人惊讶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消息实际上只是北京电影学院近年来教育改革在招生问题上的一次集中反映,它所代表的其实是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的整合与集中,是北京电影学院精英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推行,正如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籍之伟所说:“电影学院要做的就是,始终树立培养电影精英和大师的意识,构筑中国电影教育的精英教育。”
谈起近年来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状况,籍之伟表示,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人数与日俱增,这也为电影学院选拔优质人才提供了更充足的生源基础。学院在近几年都不会有大的扩招,学院历来坚持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的原则,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招生的优化与调整。而在选才上,学院则有4个主要标准,第一是基本素质,即要有文化修养。第二是要有艺术素质。学艺术需要的是兴趣加上形象思维,再加上逻辑思维,如果只是报着成名成家的想法来,则行不通。第三是要有能力素质。有了理解的能力,才有潜力,有潜力才有创造力,有创造力才有创新精神。第四是要有非智力因素。比如学表演要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学导演要具备基本的领导能力。在这4个标准之中,文化修养被看做是最重要的一条,而这一点所展现出的就是一条精英教育之路。
对于这一点,仅从摄影系的招生方式中就可见一斑。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穆德远介绍,摄影系已经招收了3届多媒体影像创作方向的学生,专业课考试就只有一次面试,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反应程度,对专业的理解、认识和热忱,不做更多的专业方面的考查。而主要的录取条件则是文化课成绩。事实证明,前几年以文化课为主要参照标准录取的学生都非常优秀。
在北京电影学院2009年招生考试中,单纯看专业成绩录取的艺术类专业正在减少。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电影剧作方向,文化考试成绩要求须达到北京市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后,按专业考试成绩占录取总分数60%,文化考试成绩占录取总分数40%综合排序,择优录取。而以往只要求达到学院分数线,按专业考试成绩排队录取的录音艺术方向和音乐录音方向,文化考试成绩在今年被要求达到北京市本科二批的调档分数线。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影视广告导演方向在今年,按50%的比例折算后再加上专业课的成绩,排队录取。此外,北京电影学院在今年按照高考成绩录取的专业也从去年的7个增加到今年的9个,其中包括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影视文化与传播方向、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影视媒体理论方向、摄影专业的多媒体影像创作方向、摄影专业的图片摄影方向和商业摄影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影视管理方向和文化经纪人方向、动画专业的电脑动画方向和游戏设计方向。考生尤其要注意的是,今年摄影专业多媒体影像创作方向的考生高考成绩必须达到一本线。
电影学院选择走精英教育之路,来自多年来教学实践的总结。艺术类院校要不断地调整教学理念,必然带来招生方式的变化。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暂缓一年招生,就是从学院整合教育资源,更加完善精英教学的角度出发的。导演系党委副书记王黎光说,艺术类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艺术不像其他文科或理工科专业那样具备复制性。所以艺术教育过程中更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进行教育资源整合,调整教学方案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学院美术系的新媒体艺术和电影人物造型等方向采用隔年招生方式,如摄影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从2006年增设多媒体影像创作专业方向等,而2009年正赶上导演系教育资源整合,所以才暂缓一年招生。
王黎光表示,导演系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重点学科,理所当然地要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这就需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更为深入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艺术的传承过程中相应的理念也在不断变化,艺术教育做出相应调整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导演是艺术管理与创作相结合的一个专业,四年的本科训练后,学生能否驾驭当代人的生活理念或对艺术的消费需求?能否展示自己的艺术感悟力并准确地表现出自己的艺术追求?这都是电影学院正在探索的问题。电影学院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在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育中将继续贯彻精英教育理念,培养出实实在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今年是导演系暂缓招生一年,部分院系的专业隔年招生,以后也可能是对其他系的招生进行调整。因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电影教育也是为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提供人才。所以,王黎光认为,北京电影学院在教学方面做出的适度调整并不存在任何违背艺术发展规律的现象,相反,这种调整正是对规律的把握和尊重。
实际上,招生上的变化,是北京电影学院整体教育探索的一部分,是教育探索的第一个环节,与之后的人才培养密切相连。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表示,北京电影学院要培养“一专多能”的电影创作专业人才,要保证一代人都要有成才的可能性,因此,北京电影学院一定要坚持培养“高端人才”,坚持“精英教育”。
电影学院是一个以培养电影创作专业人员为主、实践性强的高等院校,在这个培养过程中,学院还特别注重学生学科的交叉学习。对此,张会军了打一个比方,他将北京电影学院要构建的精英教育艺术体系,比作中国电影艺术教育的“鸟巢效应”。就像国家奥林匹克中心的“鸟巢”体育场一样,通过庞大的钢柱,通过受力传递实现彼此支撑,相互作用。电影学院内部各个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美术、摄影、录音、表演、动画、制片管理、电影理论等各种专业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共同课程,学习专业知识,加入到导演创作的队列中来,非本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担任其专业的角色,拓展了学生发展和创作、创新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张会军举例说,张艺谋是学摄影的,当了导演;徐静蕾是学表演的,也当了导演;贾樟柯是学编剧的,还是当了导演。这说明学院培养学生注重以本专业为主体,同时涉猎其他专业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张会军指出,不要因为艺术类院校对文化课程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将报考艺术专业视为上大学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