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不朽的精神长城——地震灾区慰问巡演纪实
http://www.cflac.org.cn    2009-02-10    作者:周宁    来源:新华网

    据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春节期间,一批批慰问巡演团奔赴陕、甘、川地震灾区,众多艺术家和受灾群众、援建者们一道,抚慰大地的震颤,融化冰冷的历史,构筑不朽的精神长城。

    精神的抚慰让灾区生机勃发

    由中宣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组织的80多个春节慰问巡演团,走汉中、过陇南、行天水、经绵竹、穿映秀、抵北川……沿着龙门山脉,撒播春的气息。

    尚长荣、关牧村、李谷一、程志、吴彤、佟大为、陈建斌、斯琴格日勒……从著名歌唱家到中青年演员,都积极响应参加慰问演出。

    舞台虽然简陋,但红灯笼、红辣椒和灾区群众红彤彤的笑脸,融会成火红的情缘,让台上台下心心相连,温暖传递。

    在绵竹,当歌手吴彤走下舞台时,欢呼声汇成激动的乐章,一曲《中国骨气》变成了万人合唱,铿锵有力的歌声响彻云天,场面令人动容。

    在地震中父母双亡的北川县席家沟村孤儿王东伟,含泪对记者说:“为了死去的亲人和关心我的人,我要好好活!”

    在汉中,青年歌手金波走进灾后新建的房屋表演,受灾群众雷树贵一家坐在火炕上,围着火盆凝神聆听。欢快的音乐在大家心间流淌,开怀的笑声阵阵传出。

    “带去久违的欢笑、鼓舞重建的士气、传递不朽的精神,这就是我赴灾区演出的动力。”著名歌唱家关牧村说。

    四大特点让巡演圆满成功

    与以往的慰问演出不同,春节赴灾区慰问巡演针对性强、务实节俭、参与者广泛、灵活多变。

    在“年画之乡”绵竹,慰问团巧妙地将“绵竹年画节开幕式”融入到整台演出中,喻示着绵竹人民不怕困难、绵竹年画从废墟里站起来了。绵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天培说:“演出的这一编排非常切合当地实际,在观众中产生了强大共鸣。”

    舞蹈家王小燕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舞蹈《北川的爱》、霍勇的一曲《生死不离》等节目,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

    此外,慰问演出的形式多样,包括独唱、歌舞、器乐、民谣、相声、小品、杂技、口技等多个门类,特别是每个节目都有演员与现场观众互动的环节,尽可能让受灾群众体会到温暖和快乐。

    务实节俭是此次慰问演出的另一大特点。演出所到之处,没有奢华的舞台,只有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没有俗丽的灯光,只有灾区群众开心的笑脸;没有冗长的致词,只有开门见山的质朴话语;没有领导的接见,只有经久不息的掌声……

    为不给灾区增添负担,慰问团尽量缩短在灾区的逗留时间。每场演出结束后,演职人员即刻奔赴下一站,在车上卸妆、吃盒饭,被称为“急行军”。

    上至70岁的老艺术家,下至10多岁的艺校学生,都顾不得天寒地冻、路途颠簸和舟车劳顿。棉被拿来就盖、盒饭拿来就吃、凉水拿来就喝、穿着单衣上台就演,是灾区一线的艺术家们最真实的写照。

    北川县委书记陈兴春评价道:“慰问演出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惊官、不扰民、不给基层添负担,不仅体现了务实、节俭的作风,更反映出艺术家们德艺双馨的崇高风范。”

    此外,参与者广泛、灵活多变是此次慰问演出的另外两大特点。

    中国文联及所属的11个文艺家协会及各省区市文联,上下互动,连成一片。参加活动的既有中央院团等体制内的文艺工作者,也有一些体制外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员,既有著名老艺术家,又有中青年文艺家。

    为方便受灾群众观看,慰问团主要采取文艺小分队的灵活方式,演出地点大多选在受灾群众聚居的活动板房区周边,并根据时间、场地、条件、气候等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兼顾,演出效果极佳。

    精神重建须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说,灾区干部和群众的精神重建和物质重建同样重要。慰问巡演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灾区群众万众一心、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

    “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胡振民说,“就目前情况看,我们缺乏稳定和必要的财力支持,一些市、县级文联无力参与进来,全国文联系统的整体合力尚未形成,慰问活动的整体规模和效应有待进一步拓展。”

    对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可在政策、资金、宣传等方面对慰问演出给予有力支持,使这项活动真正形成政府买单、文艺工作者热情参与、灾区群众受益的长效机制,动员和引导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参与慰问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