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果需向生活要
http://www.cflac.org.cn    2009-02-10    作者:疏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昨晚举行的央视元宵节晚会揭晓了“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结果,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几乎是毫无悬念地第11次蝉联了最佳小品的桂冠。然而,与他的小品“一枝独秀”的现象相对,却是小品日益不景气的无奈现实——近几年,无论是央视春晚还是地方台春晚,能够叫得响的小品屈指可数。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笑料和“包袱”缺乏新意是最主要的,潘长江在接受采访时就认为,小品越来越难写,越来越难演,因为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台上抖一个“包袱”台下都知道了,肯定不如从前容易博得喝彩声。

    的确,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今年央视春晚几个小品的笑料和“包袱”,就不难发现这个问题。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作者和表演者都不忘“借鉴”网上的幽默段子或笑话。诸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头先着地的吧?”等句子,都是网上早就有的东西,有些即使稍加改头换面也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以《不差钱》而一炮走红的小沈阳,只要看看他之前的一些表演片段,就会发现大量相同的搞笑语言和方式,这时再看《不差钱》,顿会觉其了无新意。难怪网上有人断言,小沈阳如果只凭“一招鲜”,肯定不能取代赵本山在春晚上的位置。

    小品(这里指的是狭义的“小品”)是“笑”的艺术,幽默风趣、滑稽可笑是它的基本特征。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够的笑料和“包袱”,能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而笑料和“包袱”的制造,离不开小品语言的精心运用。如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中,宋丹丹的“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了”,赵本山在说到与老伴重新和好时的“涛声依旧了”,都是高超的语言运用的范例。但是,笑料和“包袱”的制造,更重要的还是要来源于生活。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其实更需要演员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鲜活的生活语言。可以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度夸张,事例典型,是小品成功的要领。评论界普遍认为,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比较受欢迎,就跟他来自民间的背景很有关系。再梳理一下经典小品,比如黄宏、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赵丽蓉、巩汉林的小品《打工奇遇》等等,都是从生活中发掘出来的老百姓所熟知的凡人小事,通过他们活灵活现的演出,使观众捧腹大笑,回味无穷。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众多网友提供的笑话和幽默段子、生活趣事,为小品的创作者和表演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制造“笑”果的素材。然而另一方面,观众对这些素材也已经非常熟悉,如果只是简单地借用、甚至是机械地搬用这些素材,肯定不能打动他们,更何谈“笑”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网络资源是把双刃剑。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小品的创作者和表演者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去挖掘、去提炼具有生活基础和艺术高度的原创性的笑料和“包袱”。如果只从网上摘取只言片语的段子,没有新意不说,而且根本就是无源之水、牵强附会,想以此制造出“笑”果,显然是行不通、走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