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年龄计算方法与西方存在差异,这往往形成年岁误差,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年岁文化,例如避讳、跳岁等,更容易产生混乱,特别是在西学东渐的20世纪,这个时期一些历史人物的年岁计算就产生了分歧。齐白石便是这样一位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妇孺皆知的高龄艺术家,关于他的年龄,公元纪年年龄、中国农历纪年年龄与他自称的年龄之间都存在一些差异。1957年齐白石逝世前自署97岁,这与其真实的年岁是不一致的:齐白石生于1864年,死于1957年,按公元纪年计算他的周岁应是93岁,与其自署的97岁之间存在4年误差。这个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这背后有着深厚的渊源背景,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齐白石年岁文化事象。
关于齐白石出生年月,在《齐白石自述》中齐白石自称出生在清同治二年,也就是农历癸亥年。因为中国传统的农历纪年与西方的公元纪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也就是说中西历上的一年并不完全对应,西历中的元旦与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之间有一段时差。齐白石自述的生年农历癸亥年,这一年中间大部分时段都对应西历公元1863年,而只有年头岁尾不对应,所以农历癸亥年在一般的中西历对照表中都被认定为公元1863年。这样就有一种说法认为齐白石的生年是1863年,例如胡适在为齐白石所做的年表中就采用了此种说法,大概就是这样直接换算的。其实齐白石的出生时间一旦具体到月日,错误就显现出来了,齐白石的出生日期是中国农历癸亥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正好在这个误差时段上,这一天已经不在1863年,而是1864年1月1日,所以“齐白石生于1863年”说法错误的根源就是中西历法的误差。中国民俗计岁采用在西历“周岁”上加1岁的“虚岁”,凡是出生在中西历误差时段,即是在阳历年之后、阴历年之前的情况就叫做不得岁,计岁的时候就要在西方周岁的基础上外加两岁,民间俗称为虚两岁。按公元纪年来计算齐白石为93周岁,而按中国传统计岁就应该还要外加两岁,这就形成了两年的误差。
如果说这个误差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那么还有两年误差是怎么回事?这就属于齐白石的个人原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忌讳某个真实年龄的风俗,例如人在45岁的时候不说自己45岁,还有百岁老人一般也不说自己一百岁了,而是避开这个数字,或为不祥,或为免灾。齐白石早年在长沙的时候,有一个叫舒贻上的算命先生给他推算过生辰八字,说他在丁丑年(公元1937年)“脱丙运交辰运”时有不祥之处,并嘱咐给齐白石一个破解之法,让他在1937年的农历三月十二日戌时念佛3遍,佩戴金器避开属龙和属狗的小孩,如此方可祛凶转运。齐白石就一一照办了,并在舒贻上手批的“命书”封皮上题写“十二日戌刻交运大吉”,又在“命书”里写下:“宜用瞒天过海法,今年七十五,可口称七十七,作为逃过七十五一关矣”。就这样因为听信了算命先生的话,齐白石在1937年的农历三月十二日以后给自己增加了两岁,原本75岁的齐白石在这年之内便改称77岁了。这两岁是齐白石因为信仰问题主动人为加上的,就形成了齐白石口称和自署的年龄比西历推算出的周岁共多出4岁的差异。
作为一位文化名人,这种差异就为以后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无论是对其作品断代,还是年谱年表编撰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1946年齐白石请胡适为他写传。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胡适搜罗比较齐白石提供的各种材料,发现几个材料中记载的年龄不一致。胡适不便直接当面询问齐白石本人,只好托人婉转地探问,结果得到的答复却十分含糊。胡适认为这里面肯定有什么难言之隐,于是请他的朋友黎锦熙帮他询问这个问题。黎家与齐家都在湖南湘潭,有着六七十年的交谊,黎锦熙与齐白石自小相识。经过黎锦熙的查询,胡适识破了齐白石年岁的原由,于是本着真实的原则对其年谱的纪年作了全部改正,而后以胡适、邓广铭、黎锦熙三人合著的名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是作为谱主的齐白石对于胡适的这种做法并不满意,所以解放后他又请著名诗人艾青为他写传。从这里可以看出齐白石有避讳自己真实年龄的心理,他希望自己认定的年龄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近现代中国画创作有一个传统,高龄画家喜欢把自己的年岁题写在作品的落款中,例如“八十一岁老翁”、“时年九十有二”等,这是因为中国书画艺术讲究时间积淀,强调“人书俱老”的境界,一个艺术家的年岁往往暗示了一种功夫积蓄和“悟道”的深浅程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艺术观念,高龄艺术家喜欢用自己的年龄作为记载艺术生涯与衡量艺术境界的标尺,齐白石更是乐此不疲,现存的齐白石书画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都题写了年岁,例如“八十七岁翁白石”、“白石时年九十又四”,这也反映了艺术家人格与艺术合一、年岁与境界同高的文化心理与观念。那么齐白石的自署年龄怎样换算成真实年龄?如何根据自署年岁给画作断代?有这样一个简易的换算方法:1937年(画作中自署75岁)以前的作品上的年龄减去2,1938年(画作中自署77岁)以后的作品上的年龄减去4,最后得到的就是齐白石的周岁年龄,这个数字如果再加上1864就是齐白石自署年龄作品的实际创作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