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诚从事雕塑专业创作与教学40多年,默默耕耘,果实累累,是一个高产的艺术家。事实上,梁明诚是建国以来,继第一代雕塑家李金发、刘开渠等,第二代雕塑家曾新泉、王朝闻、潘鹤等之后的第三代雕塑家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在中国当代雕塑史上担当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角色,其艺术造诣以及人格魅力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
积累与写实
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原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当代雕塑家梁明诚1939年12月出生于广东南雄。其父是职业医生,但懂得艺术,画得一手好画。从小父亲和比他年长10岁的长兄就教梁明诚背诵唐诗宋词和四书五经。文学能够陶冶人的内心世界,是众艺术门类的基础。此后,梁明诚一直保持着阅读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1949年,梁家举家回迁广州。有意思的是,他在南雄读小学时的美术老师以及回广州读小学时的美术老师,都爱好同一种艺术——雕塑,他们的工作室都陈列着石膏像或泥塑。梁明诚也耳濡目染,经常给老师当助手。中学毕业后,梁明诚被保送到广州美术学院,当时,广州美术学院实施的是苏联教学模式,梁明诚从而打下了扎实的素描基础。在分专业时,梁明诚在油画与雕塑两者之间犹豫。在黎林老师的鼓励下,梁明诚最终选择了雕塑专业。
当时,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是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从巴黎留学回国的刘开渠的学生曾新泉,而潘鹤则是梁明诚的雕塑任课老师。梁明诚深受潘鹤泼辣的艺术风格以及强硬的大写实创作手法熏陶和影响,大学一年级时他创作的《女生产队长》在《人民日报》发表,二年级创作了《春》,三年级创作了《民兵》,四年级创作了《新娘》,五年级创作了《年轻人》等一系列作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们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碰撞与变型
从就读广州美术学院到留校任教,梁明诚也从潘鹤的学生成长为潘鹤的事业搭档,在随后10多年的创作道路上,不管是与潘鹤合作过的作品如《广州解放纪念像》、《大刀进行曲》、《铜墙铁壁》、《占领总统府》等,还是独立完成的作品《农村调查》、《老渔头》、《女头像》等,他的创作风格十分靠近潘鹤。
回眸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代美术精英如油画家徐悲鸿、雕塑家刘开渠等,他们出国深造后,艺术作品出现了融中西手法于一炉的新面貌。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走过了十年“文革”的闭关自守之路,开始走向改革开放新时代,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打开了新的局面,艺术形态从单一的审美意识转向多元发展,艺术流派各领风骚。受时代感召,梁明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雕塑专业的留学生,于1980年至1982年由文化部选派赴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进修两年。他在意大利创作的《海风》,运用了十分夸张的艺术手法,成为其从写实转向写意艺术风格变型的新标志。经过中西文化碰撞后,梁明诚相继创作出一批带有强烈个性的雕塑作品,如《大提琴》、《钢琴》、《音乐泉》、《海天》、《人》等,这些具有探索性的艺术作品,冲击着当代中国雕塑界。
在谈到变型的感悟时,梁明诚道出了一个度也是底线:艺术家无疑要引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但是还要让老百姓看得懂、跟得上。这与潘鹤艺术追求的精神实质一脉相承。在变型风格确立后,梁明诚依然能够回到写实中,其以写实为本,辅以现代元素,创作出一批如《冼星海》等杰作。2007年,广东省有6名美术家入选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梁明诚是其中一个,他创作的雕塑是《重庆谈判》,目前,已经进入定稿阶段。
才情与哲思
广州美术学院提倡创作、教学齐头并进。梁明诚曾经先后带过本科生和研究生,他的教学思想是:影响大于讲授,示范大于指导。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梁明诚不搞“按摩式”而是通过“点穴式”启发学生,点到即止。这与孔子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相袭相通。
2000年,梁明诚卸下了烦杂的领导职务和社会事务,在时光雕刻中感悟生命的形态,在天伦之乐中享受温馨和亲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味和谐,创作了《树的系列》、《亲情系列》、《气象系列》、《人马系列》,还有《摩西》、《观音》、《演奏》、《起飞》等新作。他在写意与抽象之间自由穿梭,正如他所说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样做就怎样做,渐渐接近“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十分享受解放自己的快乐。于是,梁明诚的才情又得到了一次升华,准确地说,他从一名雕塑家变成了一位哲人。当人问梁明诚做人为什么那么低调时,他谦虚地回答: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角色,比起像潘鹤那样80多岁的老一辈雕塑家的影响力,比起改革开放后培养出来的一批像黎明那样50岁出头的雕塑家,自己的艺术创造力还很有限。
即便是这样,人们还是记住了梁明诚,记住了他曾经是潘鹤的得力伙伴,记住了他出国学成归来的变型雕塑。当人问到,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激情周期有多长这个有趣的问题的时候,梁明诚非常自信地回答:现在,我依然处在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