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举办了院藏中国画人物与花鸟画专题展览之后,由北京画院策划的“笔韵国风——北京画院院藏山水画精品展”于1月22日至2月23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从北京画院50年来珍藏的千余幅山水画精品中遴选而出的,留存了中国山水画现当代转型的轨迹,呈现了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画里江山异彩纷呈,画外气象壮丽雄阔,这是北京画院在牛年来临之际推出的贺岁大展。
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在魏晋之际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农耕文明孕育出的传统山水画在总体上形成了淡远优雅的审美品格。随着中国社会进入现当代,山水画也发生了明显的风格转型。50余幅20世纪不同时期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了一部中国山水画现当代转型变迁史:从晚清民国的古韵遗风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万山红遍,再到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山水画风格面貌的壮美新境,囊括了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家名作,群星璀璨、异彩纷呈,水墨笔韵映现出国风巨变。
名家名作映现百年创作历史
在20世纪中国画转型的百年中,晚清民国、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3个重要节点不能不被史家提及,而本次展览也因循着这样的思路对作品进行了梳理。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山水画总体上是在延续传统的风格与母题,保留了传统的笔墨意味、高雅格调与脱俗意趣。以溥心畲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因为江山易代,对于新事物大多采取回避态度,把志趣转向山林,借书画表现孤傲不群,抒写文人逸兴。这一时期也有一批人上承石涛,志在革新发扬传统,以黄宾虹为代表,走出了传统的陈腐墨气,绘出了清新的山水画卷。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山水画变革势在必行。新中国美术思潮强调面向社会人生的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一批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艺术家积极进行艺术探索,走出书斋,到祖国各地采风,开展了大量写生活动,创作出以表现新中国各项建设成就与山河新貌为内容的山水画作品。大胆的色彩、激昂慷慨的情调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典型风格。其中胡佩衡、周怀民等6位画家到湖南、广西等地采风绘制了一批写生山水,风格迥异于古代绘画,这些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变革的先导,周怀民的《丰沙铁路之一段》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如惠孝同的《高山植树》、《山区新貌》等作品,以新中国建设——群众开山植树、筑路修渠等为题材,记录了特殊年代的建设场面,成为展览的亮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直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画创作者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开拓山水画题材,在格局完备的基础之上探索笔墨意味,创作出一批强调艺术性的山水画作品,气象开阔,风格壮丽,为新时期的中国山水画艺术再开新境,其时代风格建构初露端倪。在这一部分中,红色山水画经典作品——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每次展出都能得到最多关注。这件作品创作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是李可染七帧画作中尺幅最大的一件,反映出艺术家致力于山水画艺术本体层面转型探索的总体思路。
集体巨制显露创作收藏实力
北京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画院,云集了建国前后北京地区的绘画大师,他们大都在这里工作或者学习访问并留下了作品。因为这一特殊的渊源,北京画院成为一个权威的中国传统艺术收藏机构,典藏中国历代绘画精品4000余件,其中尤以20世纪艺术家的作品为院藏瑰宝,许多已故名家的旧作均具有极大艺术与学术价值。此次,这些作品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尘封之后重新面世。
在这其中,多幅集体创作的巨制在展览中的亮相是鲜明一例。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弘扬中国画艺术,用传统艺术反映时代新貌,图绘祖国壮丽河山,北京画院组织画家深入企业、城郊、水库开展写生活动,集体创作了一系列巨作长卷,像《十三陵水库》、《官厅水库》、《大别山香山水库》等,均尺幅巨大。这些反映了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巨幅作品,记录了火红年代建设者的激情,并复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建设”题材的巨制与其它作品一起,呈现了中国现当代山水画承继古韵余风、图绘红色山水、别开壮丽山河新境界这样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也为学习研究现当代画史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