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就了吴冠中 他也影响了一个时代
——“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侧记
从1月15日开始,160幅来自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和江苏省美术馆的吴冠中捐赠作品静静地安放在上海美术馆一至三层的展厅中,展览入口处一张面带慈祥笑容的九旬老者照片,似乎是在邀请观者走进他的艺术世界,寻访他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艺术足迹。
在一楼展厅西侧,摆放着吴冠中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油画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风景画。从法国学成回国后,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异,吴冠中的工作并不顺利,但上世纪60年代,为响应国家提出的艺术家深入体验生活的号召,吴冠中“开始背着沉重的画箱走江湖”,几年间游遍全国,并与董希文一起去西藏写生,展览中的风景画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人们可能不会想到,正是这段写生经历,才使得吴冠中在当时的极左思潮中依然葆有鲜活的创造力。展览中的作品大多具有秀丽、清雅的风格,这与当时为政治服务的主题性风景画趣味迥异。在这些作品中,吴冠中大量截取具有形式感的景物,通过纯化景物的结构和色彩,巧妙地处理了点、线、面与色彩的关系,使整个画面富有韵律感。除了风景画,油画展览部分中仅有的几张人物画,如《补天》、《伏》等则显示了吴冠中对事物结构的独到把握,也让观者从中窥测到曾经一心向往到西方求法的吴冠中,究竟学到了什么。
与徐悲鸿等先辈前往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时着力于古典艺术不同,吴冠中于上世纪40年代来到巴黎,现代主义思潮已对学院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吴冠中的作品风格深受其老师苏弗尔的影响,而苏弗尔在艺术上与毕加索、勃拉克更为接近。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吴冠中会在大多数油画作品中如此注重物体之间的结构关系。
艺术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虽然出国前吴冠中对西方艺术抱有相当的期待,但从一封他在留法期间写给其师吴大羽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冠中当时的彷徨。“踏破铁鞋无觅处,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自己的心底,赶快回去,从头做起。”而这个“头”就是重新回到水墨画中去。“我们在传统中得益的是启发;我们在传统中失足是模仿。”吴冠中曾这样阐述自己的感悟。显然,他并不是要因循传统水墨的路子,而是要着力发展创新。评论家水天中这样评价吴冠中由油画到水墨画的转变:与那些从事油画回归到水墨的老画家不同,吴冠中不是在激越之后归于淡泊,而是产生新的激越——他在远离传统笔墨、传统图式的前提下追求中国文化精神。
正是秉承水墨画创新的理念,使吴冠中获得了国际艺术界的认可。从上海美术馆二楼展厅的水墨画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吴冠中笔下的油画与水墨画本来就是“孪生兄弟”。他在油画中灌注了水墨画的美感,看看他的《武夷山村》的面貌便可略知一二,而他在水墨画中也同样灌注了西方的形式主义,在《忆江南》中,风景完全抽象为单纯的几何型。新加坡美术馆馆长郭建超认为,几乎所有吴冠中的作品都可在油画/水墨画关联性与相互交叉中得到印证。评论家刘骁纯也曾发表类似观点:“吴冠中若不是因为他的水墨画,绝不会在全球舞台上赢得世界人民的注意;但他若不是因为自己的油画,也无法创造出吴冠中独家风格的水墨画。”
事实上,吴冠中有意对同一题材使用油画与水墨画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创作。同样是表现山城重庆,油画《长江山城》和水墨画《老重庆》尽管具有相同的构图,但却反映出两种语言各自的表现张力,块面关系与线条变化,浓厚的色彩与清丽的点彩,虽然风格不同,但却实践着吴冠中的艺术理想——“我永远往返于东西之间,回到东方是归来,再回到西方又是归去,归去来兮”。
在此次展览的自序中,吴冠中写道:“他走了,留下了脚印,他走了,没有留下脚印。”这个展览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脚印,不仅真真切切地留在了上海美术馆,也印在了喜欢吴冠中艺术的人们心中。从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冠中艺术探索的足迹和他在各个历史创作阶段取得的高度,其实,对于吴冠中本人而言,能够这么全面地看到自己各个阶段的创作,也是非常难得的。正如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清华美院名誉院长冯远的开幕式致辞所言:“年届九旬的吴冠中先生,创作热情依然旺盛,老而弥坚,勤于笔耕,其不倦的创新志向和犀利的批评精神仍然保持着可贵的锐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时代造就了吴冠中,吴冠中也影响了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正是中国发生着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
站在上海美术馆偌大的展厅里,吴冠中仔细欣赏着自己不同时期的一幅幅作品。虽然身体依旧羸弱,但墙上作品蕴涵的巨大能量和他面对作品时表现出的高昂热情,还是让在场的陪同人员感到震撼。
然而,一直视捐画如嫁女儿的吴冠中,可能没有想到捐画这件事会如此吸引媒体的眼球。“我不是用画画来糊口的,房子或是其它财产可以留给后代,但是艺术是要给人民看的,我的艺术属于人民。”一直希望将自己的作品留给人民评判的吴冠中总是这样回答那些对其捐赠作品感兴趣的人。吴冠中从2005年开始,先后分3次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了包括油画、水墨画、素描在内的87件作品。老人为什么会如此青睐上海美术馆自然成为大家心中的疑问。
“上海美术馆是中国最好的美术馆之一,虽然地方还不够大,但是管理得很好,也很重视学术建设。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地方,我的作品放在这里,世界人民都看得见。”尽管已经说过很多次,但吴冠中还是用略带沙哑的声音不厌其烦地解释着。其实,此次来沪之前,吴冠中偶感风寒,身体并不在最佳状态,但到上海之后,他总是充满激情地有问必答。
作为吴冠中多件作品捐赠上海美术馆的牵头人,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表示,在北京画坛,名家、老先生比较多,如果吴冠中先生将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他的作品会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此外,吴冠中先生一生追求创新,风格上融会中西,这与上海这个城市的气质非常符合。当然,上海美术馆承诺常年展示吴冠中作品,也是促成其捐赠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吴冠中将大批重要作品捐赠给上海美术馆,只是引起国内艺术界的多方关注的话,那么去年吴冠中将自己的113幅画作包括63幅水墨画、48幅油画、两幅书法捐赠给新加坡美术馆则引起了巨大争议。“画家可以有国界,但作品无国界。画家的作品应该由全世界来评判。对我来说,送给新加坡也好,送给上海、香港也罢,都是让世界的美术爱好者了解、分享我的艺术。”这是吴冠中首次就其捐画给新加坡的初衷作出公开回应。
展览中每一幅作品都是吴冠中亲自挑选后才决定捐赠的,他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捐给祖国,展示给人民,让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