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烛光里的妈妈》、《歌声与微笑》……这些动人的旋律,至今仍在传唱着,谷建芬也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日前,“新学堂歌——谷建芬古诗文少儿歌曲演唱会”在北京国安剧院奏响,这是谷建芬近几年儿童歌曲创作的一次总结与巡礼。当一群群身着古装的小朋友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地唱起《三字经》、《弟子规》等古诗词时,台下的小观众也手舞足蹈地随着节拍和唱起来,大家一同在歌的世界、诗的海洋里享受着充满童趣的视听盛宴。提起这些儿歌创作,谷建芬动情地说:“我是70多岁的人了,接触这么多古诗词,和孩子们共同去学习,与他们不同的是,我在用一生的体验理解它们,然后变成歌曲,感染孩子。我觉得让我获得这样一个创作机遇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我的心要静也要净”
2004年,时任副总理吴仪的一句话触动了谷建芬的心:“不要光写大人的歌了,你为孩子们多写些歌吧。”这对谷建芬触动非常大,因为她也看到,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年代,很多人将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而少儿歌曲由于商业性炒作价值较低,最终被挤出市场。中国的儿歌创作正处于低谷期,孩子们想唱属于自己的歌曲,都几乎找不到合适的。“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亲爱的你慢慢飞……”每当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哼唱这些流行歌曲时,谷建芬的心就会隐隐作痛,“近些年我为孩子们写的歌曲太少太少了。我有责任用自己的真情和努力,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他们爱听爱唱的歌曲。”
为了潜心创作,谷建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容我静一静。”为此,她谢绝了很多社会活动。她说:“为孩子们创作是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我不可以胡思乱想,我的心要静,也要净。”2005年6月1日,《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谷建芬儿童歌曲选》出版,为全国的少年儿童献上了一份节日的厚礼。在收录的30首歌里,除了24首谷建芬多年来创作的经典儿童歌曲外,还加入了《春晓》等6首古诗词歌曲。“这些诗歌琅琅上口,最适合孩子学唱。”谷建芬说,“虽然我还是坚持以往的创作习惯:没有感觉就不写。但与以往的歌曲创作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为古代经典诗作谱曲是一个跟传统文化对话的过程,调式、节奏、风格都要有精准的拿捏。”寻求最准确的音乐语言是谷建芬创作的难点,既要让孩子们听得懂,喜闻乐见;还要避免曲解诗的原意,以防给孩子们造成误导。“每首诗的谱曲都让我战战兢兢,要使旋律契合古诗词的神韵,又不能只停留于古代的意境解读,要写出当代特点。伴奏乐器上,在使用琵琶、古筝等古典乐器和现代管弦乐的基础上,又配合吉他等流行乐器,力求古今契合。这样,原本凝重的古诗词,才会让青少年更易于接受。”创作中,谷建芬几乎调用了她所有的专业积累和人生体验,创作过程带给她的挑战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创作,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第一次进录音棚,当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名篇在孩子们的吟唱声中婉转传出,谷建芬忍不住热泪盈眶,她告诉身边的录音师:“我已经很久没听过这么纯净的声音了……孩子们平静自然、情意饱满地由心底唱出的那种纯真、朴实,是任何一个歌星都比不上的。”2006年6月,《谷建芬古诗词歌曲20首——新学堂歌》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这是我一生中完成的最有意义的作品,也是创作速度最快的作品。”
“最受震撼的是我”
《新学堂歌》出版以后,谷建芬对这些歌曲的推广也格外用心,但为了防止过度商业化给歌曲带来伤害,她没有走商业推广的渠道,而是通过各地教育部门开展。2006年11月9日,“古诗词进校园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北京市东城区举行,口号是“班班有歌声,校校有比赛”。东城区的史家胡同小学是谷建芬为《新学堂歌》在北京开垦的第一块“试验田”,她以交谈的形式,给音乐老师上了一堂如何给孩子们辅导古诗词歌曲的讲座。之后,更多的学校都认真对这个活动进行了推广,一直持续到2007年11月9日举行颁奖晚会。
在推广的过程中,这些歌曲所具有的感染力,有时也让谷建芬意想不到。2007年,谷建芬带着《新学堂歌》到北京一所特教学校进行推广。让她惊讶的是,一个得自闭症的孩子,在听其它音乐时,无动于衷,而古诗词儿歌却开启了他封闭已久的内心。从每天回家让妈妈帮他放歌曲,到自己学会播放,再到拿起话筒唱歌,取得了很大进步。最后,孩子把这20首歌都听懂了。“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就拉我到厨房,用大白萝卜、韭菜和红辣椒做了一只鹅,用不流畅的话说,‘鹅、鹅、鹅’。我被这样的画面深深打动了,面对这些奇迹的发生最受教育的是我,最受震撼的也是我。”在古城职业高中推广时,孩子们听了《游子吟》都非常动情,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谷建芬说:“这也许就是《新学堂歌》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神奇力量。”
随着这些歌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全国各地都开始给予关注。吉林、辽宁、福建、上海等省、市教委纷纷发函或打电话,邀请谷建芬参加《新学堂歌》进校园活动,她都会亲自前往,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她为推广歌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足迹。
“我会一直写下去”
“古诗词是祖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我愿给它们插上音乐的翅膀播撒你们心田,滋润你们心扉,愿你们读它,唱它,思索它……”这是谷建芬常跟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她认为,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对孩子幼年情感的影响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多年来,我们照搬了国外的一些教育模式,忽视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也忽视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喜好,走了不少弯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重视传统和道德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应当让它扎根在孩子的心中,伴随他们成长。”
谷建芬表示,像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即便受到家长传统道德观念言传身教的熏陶,也没有真正学到多少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不用说现在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了。他们接受的教育中很少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潜意识里并没有自己长大后要做什么的概念,在他们看来索取变得理所当然。所以谷建芬想把这句“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贻子孙”的名言送给他们,让他们在心灵深处,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培养一种责任感,告诉孩子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这份责任,去学习、生存和发展。
《新学堂歌》出版发行以后,去年底又推出了古诗文演唱会,相关DVD也会在近期出版发行,这些歌曲也会随之走进更多的孩子中间。谷建芬表示,“这是我安度晚年的最佳方式。什么叫养老?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养老。到了我这个岁数,歇下来了,才有时间对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一生经历的坎坷和磨难在这个时候都变成了一种财富体现出来,我把这些财富用来创作儿歌,我会一直写下去,希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有所帮助,希望他们在一个充满责任感的环境下成长,长大了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