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青年美展的静与平
http://www.cflac.org.cn    2009-01-09    作者: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余位参展美术家的照片喷墨打印,被布置成中国美术馆东厅的一整面墙,年龄不同,神态各异,但照片上年轻的目光却同样闪闪发亮;没有明确的主题与统一的趋向,作品却丰富驳杂,这也是由中国青联、中国美协于近日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带给观者的主要感受。263件中国画、油画及雕塑等综合类作品汇集而成的本次展览,乃是继1957年、1980年以来第三次全国青年美术创作状态的集中概览,这一突出青年美术工作者的创新性和探索性,鼓励青年人勇于突破的锐气,并反映中国青年一代在学术上的创造水平和他们关注生活的炽热情感的展览,留给青年美术家的“静惑之思”,却也不少。

    静:安静状态中艺术发展大有希望

    “本届参展作品内容丰富,面貌多元,而且在关注现实社会、探求传统文化与历史命题、思索人文关怀和哲学本源,以及挖掘新材料、新技法的应用这4个方面,都显现出青年创作者的独到功力。”第二届青年美展参展作者、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总结的展览特色,获得了美术理论家、批评家的普遍认同。获奖作者王冠军的说法也能印证技法发展上的“有讲究”:在创作《锦瑟年华》系列时,他须要考虑在学习传统的同时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工笔绘画上特别关注服饰的表现和器物的质感。而张湘溪的《回家》、姚广的《清夏》、李传真的《工棚》、叶惠玲的《笨鸟儿之三》,都在印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所指出的,“静”的状态一改前些年中国绘画缺乏人文精神的创作趋向,成为社会众生相在年轻目光投射中的一种反映。

    平:青年美展需要年轻

    “但很多社会众生相只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反映,而并非思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的感受呼应了很多参观者“水平平了、没有力作出现”的观感。马书林也说,这届青年美展“循规蹈矩的作品多了一些,大家还是希望看到像第二届青年美展中像罗中立的《父亲》那样的震撼力作出现。”

    为什么没有黄钟大吕、撞击心灵的作品出现?为什么青年作品只悦目不赏心?不少评论家认为,参观者发出的青年美展“老了”的观感,根本上是由中国当代文化的整体状况决定的。中国美协副主席、第二届青年美展获奖者何家英深切感受到了3届青年美展对于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变化的对照意义:“第一届青年美展中特别是人物画创作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社会的巨大变化;第二届展览恰逢改革开放之后,青年美术家焕发活力,年轻人集体发力,罗中立、程丛林、孟禄丁等画家的一大批力作着实震撼人心。而此届展览赶上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政治经济的巨大发展引发多元艺术创作与多种文化思潮的并存。”如果说前两届展览因为创作者敏锐地捕捉了时代精神的特性而出现中国美术的扛鼎之作,此届展览则完整反映出意识形态、文化发展繁荣与平稳,却难出代表时代强音作品的社会特性。“比较平、没有特别突出的力作”这种状况,正是当下文化平稳发展的一种写照。

    虽然今天的社会现实使时代标志性作品很难出现,但这种和平年代的外部语境并不是艺术家不努力的借口,众多评论者表示,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积累艺术功底、探求艺术本源、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就越为可贵。心平气和地耐住寂寞时光,是一个艺术家的真正财富;希望年轻创作者珍惜寂寞而有价值的当下,创作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本届青年美展的招贴海报绘出了一道灿烂的霞光,“满墙”的创作者中,谁能在漫天彩霞般的和平时代因由自己的艺术锤炼与探索,在当代艺坛创作真正铭刻时代精神的力作,谁将会是那一道最迷人的霞光,我们惟有静心等待。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