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电视情感类节目的“整改令”,禁止情感类节目低俗化,情感类节目不能只谈边缘话题。此举一出即赢得广泛认同,认为这对净化电视荧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笔者看来,相关规定的出台堪称及时,电视情感类节目应倡导话题主流化、趣味高尚化。
电视情感类节目大都是讲述平凡人的情感故事,其大众化、贴近百姓生活的节目属性,为其赢得了大量电视观众。但在各地电视台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情感类节目中,一些节目逐渐呈现出了低俗化的倾向。除了搜寻涉及暴力、婚外情等社会边缘情感故事以博取收视率外,有些节目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人为地制造出许多“情感纠纷”;有的节目更因其不当的“揭秘”而易被人模仿。这不仅是对观众的真实性收视意愿的不尊重,也容易误导观众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产生了不良导向的作用。
应该说,电视情感类节目的低俗化现象有它的根源:既然要追捧收视率,选择涉及暴力、婚外情等边缘话题自然有噱头,能够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实际上,广电总局的“整改令”中,把禁止“低俗化”和不提倡只谈“边缘话题”并提,显然把提倡谈“主流话题”放到了抵制低俗化倾向的高度。
脱离了猎奇的节目是否就不吸引人了呢?显然不是。展现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节目并不乏成功的案例。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子栏目《生活空间》(即改版后的《百姓故事》)因真诚而细腻的表达、善解人意和充满同情的人文关怀而备受好评。尽管观众与节目中的主人公素昧平生,但却能透过镜头,不知不觉地走进他的生活和情感,又不知不觉地被他吸引,被他感动。同时,作为文化传播“把关人”,电视工作者又有责任引导观众透过荧屏这扇“小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汶川大地震期间,无数人为电视镜头中那些感人的事迹而动容,那些画面没有经过任何修饰或演绎,但军民之间、师生之间、干群之间、亲属之间在面对大灾难时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博得了所有人发自内心的感动。这些同样是平凡人之间的真情大爱难道不比那些庸俗低劣的小情小调更具有传播价值吗?
情感类节目要做到有一定品位是很不容易的,除了需要节目制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更要有一种现代人文精神和对待电视事业的真诚情怀。真实的情感是打动观众的不二法门,而只有真诚地对待被访对象、真诚地对待节目、真诚地对待观众,才可能获取真实的感动。
电视情感类节目是较受观众欢迎的节目类型。然而,选取不具有社会普遍性的边缘题材,用一种猎奇的、窥探他人隐私般的视角和恶俗的方式来制作此类节目,显然低估了观众的审美情趣,也起了不好的导向作用。可以说,多谈主流话题,用心去挖掘身边的真情挚爱,以主流的、高尚的大爱去抵制边缘的、低俗的情感,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