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明是个有力量的男人。”——画展的留言册页上,曾录有这样的观感。凡熟悉邹明的人,莫不称道这位陌生朋友据画论人的洞察力。
确然,生活中的邹明精力充沛、襟怀宽宏,颇富男子气概。论为人处世,他坦然热情、刚正不阿,乐于为朋友“两肋插刀”,也不懔与朋友“大碗喝酒”,加上胡子拉碴劲儿,颇有几分英侠风采;论待事从艺,他精谨执着、锐意进取,没有苟且图安或急功近利之念,每次总是“不到黄河心不死”,非做出个究竟不可。如此邹明,着实给人一种人格上的力量感。
由人及画,则风骨昭然。
倘说,艺术之表象是为创造主体心灵图式的认同和投射,那么,邹明的绘画便可谓是其人格气质的透澈写照和完美表露。自信与放达,使画家的心志足以尽然投入绘画创作。笔之所到即心之所及,故阳刚气质弥散于幅间,沉雄力势贯穿于形构。对观者来说,邹明画作的布局结构或是笔道墨色,都蕴含着富有冲击性的唤起契机,只要与之遭遇即会激发亢奋、昂扬的心理感受。
常谓中西艺术有静动之别,邹明潜心悟道而深谙其中三昧。又缘豪放持重之禀性,邹明体行素以动而不躁,静而不滞为尚。及于绘画,邹明承心源、顺情性,融中西精神于一体而求创意。以布局结构而论,邹明擅以静观之焦点法择取空间片断,确立画面的构形因素和实体形象;复以动观之散点透视纵览世间万象,构成画面的自由结构和虚拟意象。前者以静制动,以实对确定物象的静态图式;后者则以动味静,以虚构化生图式的生动气象。显然,画家不墨守成规,悉心领会艺术精微且活用之,使其绘画于辨证融合中灿灿生辉。每次赏邹明画作,总能在其布局结构上感受到一种隐蓄而强劲的图式张力和灵动意趣。究其根本在于画家广采博取、融合中西的一片道心。
如此道心亦流露在笔墨运作和色彩铺陈之中。绘画艺术主诉视觉形式,惟重本体语言。对此,邹明了然于心,常伏案笔耕,面壁聘思以致废寝忘食。他不惜以盈箧之量求点滴心得,而每有所得力图精到新取。笔耕不辍的邹明渐寻到富有个性的绘画语言,推出了颇具创意的视觉形式。邹明作画,既重笔墨传统又求形式开新,往往先以国画笔法立轮廊筋骨的民族气质和文脉精神,再以油画方式取表面文章的现代节律和颖异风采。故笔下的形象似具体肖形又不拘现实逻辑,似光影造型又别开逸墨之生面,似色块铺就又线骨隐伏,似随类赋彩之恣意率性……总之,此也彼也,法也非法也。邹明艺术追求的个性和创意,其画作的力度感和阳刚之质,便存之于这种相得益彰的艺术处理。也正是刚健劲砺的笔线有悠然雅逸的水墨浸润,层叠屡染的重彩有洒脱轻灵的虚白映对,邹明的绘画形式才更显示雄强的风骨。
邹明在设色方面尤有独到之处。为追求视觉效果的力量感和厚重感,他未取浅施淡染的文人写意作风,而综合中国工笔重彩和西洋油画的技巧,用粉质颜料反覆铺陈渲染,竭力加强厚色质的表现力。他还巧妙地利用高丽纸疏透粗涩和质地肌理,设色有意厚薄浓淡不匀,然后于纸背对托重墨或粉彩,任其自然渗透以至造成表层痕迹斑驳苍古、底部墨色若隐若现的天成浑厚感。对设色技巧和材料特性的这种探索,显示了画家的人格气质和审美趣味,给他的艺术形式带来了飞动而沉着、绚丽而敦厚的品质。
然而,无论就人格或是就艺术而言,刚性都不是邹明的全部,他刚毅的外表掩隐着一方细敏炽热的内心世界,每遇敏感的契机,这“世界”便会像火山一样活跃起来,以至画家或欣喜若狂或潸然泪下。这是一种男子汉的柔情,是一种令世界和生活充满诗意的感性源泉。对邹明来说,这种柔情联系着他所经受的人生磨难和自我奋斗的艰辛。珍视命运给予自己的那些铭心的人生感受,无论它是苦涩的还是甘甜的,但是,邹明决意不想禁锢它,使它沦为一种顾影自怜式的缠绵柔弱之情,而是将它升华为审美创造的诗性的原动力。
柔情,在邹明绘画艺术中凝结成不断重复的造型母题——民居。仿佛像诗人反复吟哦浪漫爱情一般,这位画家纯情不倦地描绘中华沃土的城镇村落,描绘中华百姓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朴素寓所。高低错落的山墙、微微起翘的雨檐、雕龙画凤的窗棂、残缺斑驳的石桥、汨汨流淌的小河……它们似乎犹豫地倾诉着现代人对故土和母亲的眷恋之情。宛如江南梅雨的清润,犹如巴蜀秋水澄明的情素,给阳刚沉雄的画面添加了几分温馨和柔婉。柔情济风骨,风骨蕴柔情,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由邹明画作中发散出来,泌人心脾。
人们或许还会意识到,邹明的艺术追求中隐含着某种超越意向的表达,因为他的画面里似乎总有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意味。与其说这种意识不乏根据,毋宁说邹明的创造动机确有一种象征和隐喻的意向。在勤思的邹明心目中,“民居”,恐怕不仅仅是一个富有形式趣味的造型母题,更是一个升华了的、具有文化哲学意味的思想主题;“民居”,恐怕不单纯是形式要素和形式法则的载体,更是人类本真状态的隐喻。面临人类灵性日渐萎顿的现实,这当是值得画家欣喜的发现。邹明发现了“民居”,也因此坠入其情网,希望以审美的方式亲近它,从中倾听苍天的启谕和大地的召唤,从中寻觅人类的母爱、童心和乡情……
品味起来,邹明绘画的总体艺术特征,或许可以归结为其形式全面地具有一种“综合品格”。
在结构形式上,他兼取中西造型观,既追求焦点透视的空间深度,亦追求景随步移的空间广度,确立了造型格式的宏大感和兼容性。出于结构上的支撑,其画作幅度或大或小,均不失博大气象,显得纵横捭阖、局度泱泱。
在笔墨形式上,他兼施中西笔法,一方面运用中国画的勾勒技巧,直取物象的筋骨和气脉;一方面则采纳油画式的塑造手段,强调物象的块面和影调。骨肉相济、质文兼顾的笔法,使其或具象或抽象的画面样式,既有中国气息又不失时尚风情,显得意气风发,韵味幽幽。
至于色彩形式,他同样兼重中西经验,一边考究墨色渲染和色彩的类型化处理,保持基调的统一;一边则讲求光色变化和对色彩的印象式把握,加强视觉的张力。墨彩相彰、薄染厚敷互映的设色方式,使其画面文采或浓重或清纯,皆透着不失蕴藉的奔放和明快,显得亲和舒畅,暖意融融。
近年,在保持“综合品格”的基础上,邹明的绘画形式呈现一些新的迹象。突出表现是,他适当削弱对物象特征的全面把握,转而侧重某些细节或局部的特写,以及它们处于画面的平面关系的处理。所描绘的物象因此具有更加纯化的图像品质,彼此间的关系相应呈摆脱现实逻辑的趋势,显得更加主观、抽象,画面自身的形式感得到进一步加强。相信,假以时日,这些新成份会在规模化中,赋予邹明绘画以更大的魅力。
我不能不被邹明所感动,他把“民居”当作“家”来画。他希望在他生活和工作的“城市”中,拥有寄托性灵的方寸之地,让精神不再流浪。愿他如意,愿所有喜欢邹明绘画的朋友从中获得深心的归家感。
邹明 1955年生,安徽人。1977年于皖西师范美术系毕业。1983年于无锡轻工大学造型美术系毕业,留校任教。现为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会员。
自1991年起先后赴新加坡、北京、香港、台湾、英国、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赴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地参加联展及艺术考察。200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曾获欧洲艺术家联盟颁发的欧洲艺术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展览铜奖1次、优秀奖3次。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等海内外专业机构和个人收藏。作品入编《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等大型画册,多次发表于《美术》、《江苏画刊》、《中国画》、《国画家》、《艺术界》、《美术观察》、《装饰》等专业刊物。出版《邹明彩墨画集》、《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邹明画集》、《邹明彩墨艺术》、《邹明彩墨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