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协成立的前前后后——访中国视协原书记处书记杜高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18    作者: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采访著名戏剧评论家、中国视协的创建人之一杜高时,他一直强调电视剧在艺术上的本质是一种新的戏剧形态,他说:电视剧不但是新兴的艺术,还是最有前途的、观众最广泛的艺术,在新时期,它几乎超越了戏剧、电影,它的受众量大大超越了之前这些艺术形式的观众数量,它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伴侣和精神营养。但是在30年前,有没有必要成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都还是一个问题,而且在协会成立之初,它虽有人员编制却没有国家经费。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才慢慢壮大起来。

    谈到中国视协的成立,杜高说,不能忘了一个人,是这个人前瞻性地看到了电视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也是他一手促成了中国视协的成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戏剧家金山。

    杜高还清楚地记得,1978年的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他还在湖南的一个街道小厂里下放劳动,这时他已经听到了一些关于拨乱反正的小道消息,于是他在被打成“右派”后很长时间里第一次返回北京。他回到北京,就去看望贺敬之,同时也去看望了与贺敬之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金山。在这一次见面里,金山在和杜高的聊天中谈到了电视未来的发展,他说:“你要注意一下电视剧。这是电视里播的戏剧。现在,已经在播日本的电视剧了。这个戏剧形式的观众是最多的。电视机以后也会得到普及。你要重视它,它有无限的前途。”这番话令杜高印象非常深刻。

    此时的金山刚刚从秦城监狱里解放出来,担任了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除了戏剧学院院长的工作外,他还在积极筹备成立一个新的组织——中国电视艺术协会。但是,政府对成立新的群众性社团组织审批非常严格。所以最初,金山找到了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赵寻,剧协同意未来的新协会挂靠其下。杜高回忆说,1981年,金山同志找到了中央领导人,说服了他给这个新协会批了300万元的经费,原中国剧协刊物《小剧本》改为《电视文艺》,作为新委员会的理论阵地,于是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得以正式成立了。

    金山考虑的艺委会的工作除了团结电视文艺工作者外,还可以筹集经费拍电视剧。杜高说,那时,金山正在物色剧本,并请人以《我的前半生》为基础写剧本,这就是80年代初的电视剧《末代皇帝》。陈道明、陈宝国、李保田等戏剧学院的学生也是他一眼看中,培养起来的。非常可惜的是1981年金山因心脏病不幸去世了。金山的突然去世,杜高认为是中国电视业初期的重大损失。

    而后,中央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了广播电影电视部,把电视艺术委员会划到了这个部门辖下,当年这个由金山同志一手创建的委员会也正是现在的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艺委会,《电视文艺》就是现在的《中国电视》刊物。

    后来,四川、山东、浙江、北京几个从电视厅退下来的副厅长与赵寻同志提议,可否在中国文联下面再成立一个新的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这个提议得到了阳翰笙的支持,他联络了几位政协委员,将此作为政协的提案正式向中央提出。1985年5月,终于召开了中国视协的成立大会。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成立后,杜高担任了书记处书记和《当代电视》的第一任主编,但是由于没有国家拨款,杜高的编制还在中国剧协。作为中国文联最晚成立的一个协会,协会工作该做些什么?就这个问题,杜高向夏衍、周扬、阳翰笙等同志请教后,总结出了这个新生协会工作主要的两条:一是团结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二是培养和鼓励年轻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成长。主要形式就是召开作品研讨会。协会一旦发现了好的作品,就会主动联系专家对作品进行研讨和评论;地方的电视台主动将作品带到协会来,协会则是热情认真地接待,也组织专家进行研讨。通过协会的工作,一大批电视工作者在这里得到肯定、鼓励,成长起来。《太阳从这里升起》的导演张绍林、制片人张纪中,《篱笆·女人和狗》的音乐作者徐沛东,“女人三部曲”的编剧韩志君,著名评论家仲呈祥都曾得到过协会的鼓励和支持。

    杜高说,《雪野》的作品研讨会是他们最早召开的研讨会之一。当时,这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它的价值。《雪野》作品研讨会召开那天,杜高记得很清楚,正好是个下雪天,他们把一个临时找来的旧房子充当会议室,天井还飘落着雪花。话剧《万水千山》的作者、老戏剧家陈其通是第一次参加电视剧的研讨,他说自己看完这部电视剧后很受感动,没想到电视剧也能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

    大连电视台把《篱笆·女人和狗》送来时,他们心里是非常忐忑不安的。因为,之前他们已经请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位教授看过该剧,被批为连摄影的ABC都不懂。协会召开的作品研讨会给予作品正面的评价,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杜高认为,之所以出现“专家多悖”的现象,正是因为电视的本体离电影远一点而离戏剧近一点的缘故,它更适用于戏剧的规律。

    《当代电视》则是这些研讨会成果的落脚之地。此外,《当代电视》也培养了一批著名的电视理论评论家。而最初,《当代电视》是靠中国文联拨发的10万元经费成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