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三十载春秋创辉煌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18    作者:任殷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厘清了政治与文艺的关系,又为中国文艺创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中国电影进入一个冰河解冻、花开满园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人以极大的振奋和紧迫的心情,积极投身创作,立志改变中国电影的落后现状,紧追世界电影发展的脚步。老中青三代电影人以各自的创作优势与个性,为中国电影创造了空前活跃和辉煌的业绩。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电影步入了繁荣昌盛的高峰期。故事影片年生产量从1981年的82部,发展到1990年达到年产125部,大大超过了五六十年代的产量。这一时期中国电影最突出的成就是现实主义的恢复与发展。现实主义是百年中国电影的主体文脉,它构成了中国电影面向社会生活,反映时代风云,传达人民呼声的优秀传统。

    1.“文革”结束之后,最先涌入电影题材的是人民同“四人帮”的斗争,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心愿,也是历史赋予电影创作的任务。以《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苦难的心》《泪痕》《丹心谱》为先头的影片,率先再现了十年浩劫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真实生活,生动地表达出积压在人民群众心头对“四人帮”的愤恨。相继出现的《天云山传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巴山夜雨》《小街》《勿忘我》《枫》《月亮湾的笑声》《芙蓉镇》《小巷名流》《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等为数可观的影片,尽管它们的叙事策略、风格样式各有不同,但是这些作品都植根于现实生活,创作者把视野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入到“四人帮”对人们精神、心灵的摧残,不仅表现出人们坎坷命运的创痛和悲愤,更延伸出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这些影片突破了多年来不准许反映生活阴暗面的禁区,真实再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具体关系,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生活,努力剔除概念化的说教,将生活真实概括、提炼、转化成艺术的真实。内中的反思精神增强了影片的思想深意。

    这个时期的电影以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在银幕上展现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图景,中国电影找回了已然丢失的生命力。《人到中年》《黑炮事件》《蒋筑英》里知识分子的人生遭遇,从不同侧面描绘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和他们的人格。《血,总是热的》《T省的84、85》《花园街5号》《赤橙黄绿青蓝紫》《野山》《香雪》对于改革的呼唤是多么强烈;《当代人》《青春万岁》《我们的田野》《苗苗》《路》《快乐的单身汉》《太阳雨》等等展现了青年人的各种经历和人生追求;《喜盈门》《夕照街》《都市里的村庄》《雅马哈鱼档》《逆光》《大桥下面》《绝响》《给咖啡加点糖》《二嫫》,包括《骆驼祥子》《伤逝》多部名著改编的电影,爱情片《庐山恋》以及《顽主》等四部王朔电影,把中国社会和老百姓方方面面的生活表现得丰富又复杂。创作者直面现实干预生活的胆识和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促使中国电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鲜明地奏响了时代的强音和人生的交响曲。

    2.一批历史和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如《开天辟地》《血战台儿庄》《西安事变》《南昌起义》《开国大典》《孙中山》《周恩来》《廖仲恺》等,创作者摒弃了极左的教条主义和陈旧的思想观念,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将现实感和现代感注入历史,以开阔的视野再现出真实的历史面貌,深入地刻画出历史人物的思想、精神面貌,高扬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归心似箭》以浓郁的人情美,突破了革命历史题材惯用的政治模式。《今夜星光灿烂》运用散文化的诗意,以战争幸存者的情怀缅怀战友,讴歌革命理想,使得这类影片具有认识价值也具有审美价值。

    3.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电影创作者真正获得了创作的自由和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许多影片以独有的原创性使其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受到国内外的瞩目。例如《老井》再现了农村严酷的自然环境,通过主人公孙旺泉和老井村村民的生存境遇,深刻地传递出中国农民在传统与现实的冲撞中承受的历史重负,发掘出中华民族永不止息的顽强精神。影片既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切观照,又包涵着历史深意。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黄土地》,不仅因为它具有现代电影语言的冲击力使人耳目一新,更引人震撼的是创作者对中国封建制度对民众的精神桎梏进行了清醒的反思,影片曲折地传达出中国人寻求变革的渴望。《乡音》《人·鬼·情》《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意》《女儿楼》《青春祭》《孩子王》《良家妇女》《红衣少女》《湘女萧萧》《本命年》等等影片,一反以往用阶级和政治角度表现生活的狭隘路数,开启了对人性、人情、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与探讨。电影回到了艺术的本体和审美的层面,提升了中国电影的艺术品质。

    4.更可喜的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银幕上涌现了沙鸥、宋薇、菱花、陆文婷、罗心刚、高加林、孙旺泉、赵书信、李慧泉、秋云、香雪、焦裕禄、山杠爷……还有历史人物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以及蒋介石等一系列血肉丰满、独具个性的艺术典型,散发出动人的光彩和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5.三代电影人在努力恢复、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过程中,更新电影观念,迸发出自觉的创新意识,大胆借鉴、吸纳西方电影语言的精华,突破陈规旧习,推进了中国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步伐。

    1981年出现了最具现代意识的《沙鸥》,为中国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开启了先河。以高度生活化的手法成为实践纪实性影片的《邻居》、以完美的散文诗化意境获得悠长文化韵味的《城南旧事》、以黑色幽默与现实性结合创造了荒诞风格的《黑炮事件》、苍凉神奇独有特色的《双旗镇刀客》等电影,都在推动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尝试。第五代导演自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始,文化反思成为他们的创作母题,他们以强烈的视听造型和独特的影象风格向传统电影发起挑战,他们的反叛与创新精神形成了中国电影历史上少有的艺术运动。直到1987年张扬人性高歌生命力的《红高粱》出现,一种崭新的电影观念和美学追求一直贯穿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电影创作里,促使中国电影在表现形态、艺术技巧上得到多向开放。

    在柏林、威尼斯、戛纳、莫斯科、东京,中国电影导演一次次登上重大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我们可以说,中国电影已然追赶上世界电影发展的主潮。中国电影以它独有的精神气质和东方文化意蕴,受到世界影坛的瞩目。

    二

    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中国社会经济的转轨进入更加深入的阶段。社会生活的迅猛变化牵动着中国人思想观念、人生追求、生活方式、文化需求的变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迅速兴起占据文化的主位。中国电影势必要从艺术本体的探求转向商业性的大众文化。很多导演,包括第四代、第五代中很有艺术成就的导演也着手拍摄娱乐片。1989年娱乐片的产量已占国片总产量的75%,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中国电影开始注重观众的需求,也为电影厂家带来了不匪的经济效益。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面临好莱坞大片和电视、录像、影碟的冲击,电影观众大幅度下滑,电影生产资金不足,电影厂家难以为继,中国电影进入低谷。然而,相关的电影部门和电影人没有退缩,认识到中国电影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发展机遇。一些电影创作者仍然从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捕捉素材,如《四十不惑》《背靠背,脸对脸》《秋菊打官司》《北京,你早》《香魂女》《没事偷着乐》《找乐》《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影片,不同程度地再现了中国人的生存百态、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价值准则的微妙变化,也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文化深意与商业元素结合的作家电影《霸王别姬》,充满悲壮诗情的《黑骏马》,运用现代手法的《三毛从军记》。

    步入90年代,新生代导演以个人化的电影为目标创作了《巫山云雨》《留守女士》《爱情麻辣烫》《洗澡》《寻枪》等一批带有实验性质的电影,显示出青年创作者的艺术潜质。

    三

    2003年是中国电影进入实质性改革的一年。电影的产业化成为电影主管部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观念的核心问题。主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可行性的措施:强调电影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弱化行政干预;强调注重电影的娱乐和审美功能,弱化教育和宣传功能;尊重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调整,降低了电影制片资格的门槛,极大地调动了电影创作生产的积极性,吸纳了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电影产业,使中国电影逐步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中国电影经过阵痛的转型,逐步走出低谷,迎来了复苏的曙光。大型电影集团、中小型国有电影企业、民营制片单位,三种制片形式已构成电影生产的基本构架。包括电影频道制作中心每年出品的100部电视电影,预计2008年仍然会保持400多部的产量。自2003年起在本土市场上国产片连续5年超过好莱坞的票房纪录。电影票房收入和综合收入连续5年达到20%左右的增长幅度,2008年预计可达到40亿的票房收入。健康快速发展的产业化,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苏。国产电影在“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制片方针原则下已然形成“主旋律”“商业片”“艺术片”并存的创作格局。主流商业大片与中低成本影片共生的电影生产趋向逐渐形成。电影观念、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

    1.自90年代始主旋律影片创作经过多年的实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以后相继创作了《生死抉择》《红樱桃》《孔繁森》《凤凰琴》《邓小平》《我的法兰西岁月》《那人那山那狗》《横空出世》《可可西里》《东京审判》《我的长征》《两个人的教室》《云水谣》《超强台风》等。2007年最热门的影片《集结号》为电影书写中国历史和个人命运开启了新思路,成为主旋律电影与大众化、商业化融合的成功典范。这些影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真善美的精神情感融入观赏性、娱乐性当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积极作用。

    颂扬英模人物,述说先进事迹,一直是主旋律影片的重要题材。近年出现了一批既有思想价值又有艺术魅力的优秀之作。如将政治题材充分艺术化的《张思德》,以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乡邮员王顺友为原型创作的《香巴拉信使》,采用纪时性与惊险性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来凸显排爆英雄人格力量的《千钧一发》等。显然,这类影片正在努力突破陈旧模式,从仰视英模而转变为平视或靠近英模;从歌颂英模转变为走近英模的生活,挖掘其真实的精神境界;从宣教性叙事转变为生活化叙事,从而增进了影片的观赏性、亲和力和思想感召力。运用当代电影的审美元素朝着类型化、多样化发展,使主旋律影片逐渐增强了艺术创新的幅度。

    2.21世纪创作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影片已成为电影主管部门与电影人的共识。冯小刚继《甲方乙方》后推出的贺岁片《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以平民化的眼光使电影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得到恰当的结合,创出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商业娱乐片的品牌。

    国产商业大片《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的问世,形成了中国商业片推动电影市场化转型的又一个浪潮。连续出现的《七剑》《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功夫》《墨攻》《霍元甲》《投名状》《长江七号》《赤壁》《画皮》等等屡创票房佳绩,商业大片创造的豪华美艳的场面、耀眼的视觉冲击力、高科技的运用、考究的包装都给观众带来娱乐的满足,激活了国内电影市场,赢得了国际口碑,也吸引了国外资金投向电影生产,从而不断整合华语电影的生产资源,成为中国电影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当然,提升这类影片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指向,已迫在眉睫。

    中国的商业类型片创作正在实践中推进。《紧急迫降》《黄河绝恋》《古宅心慌慌》《窒息》《门》《心中有鬼》等都不乏特色。2006年《疯狂的石头》开拓了黑色喜剧片的思路,深得观众喜爱。《爱情呼叫转移》《天下第二》《命运呼叫转移》《大电影》等,不同程度地将健康的价值观融于娱乐中,并获得不俗的票房。国产类型片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进一步提高。相比之下一些港式的类型片比较成熟,如《导火线》《天堂口》《无间道》《宝贝计划》《铁三角》等。

    3.步入21世纪,强调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同时,艺术影片在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开掘人性、传达感情方面仍然坚守着文化品格,如《生活秀》《惊蛰》都在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变化中传递出当今社会生活的复杂信息。《美丽上海》在一家人的生活流程中再现人生况味。《天上草原》展现了蒙古民族博大善良的胸怀。《季风中的马》通过蒙古族一家人面临草原沙化的生存困境,展开了关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延续的思考。还有《青红》《茉莉花》《静静的嘛呢石》《爱情的牙齿》《情人结》《美人草》《孔雀》等等。虽在电影市场上比较寂寞,但它们的艺术品质和创作者对电影本体的追求是有文化意义的。有的影片,如《夜·上海》《好奇害死猫》《即日起程》《李米的猜想》有意识地吸取商业元素,把类型特征、时尚元素和明星出演纳入艺术影片,以期贴近大众喜好。

    4.用商业大片带动中低成本影片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趋势。注重人物刻画,描绘真实的生活图景是中低成本影片取胜的要领。《天狗》尖锐地揭露了当今农村的黑暗势力,大胆触及社会矛盾,其思想深意和悲悯情怀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力量。《上学路上》写实的叙事方式和地域风光,把西北农村小姑娘为上学付出的艰辛描写得极为真切。贾樟柯继《三峡好人》后创作的《24城记》用平民意识关注中国底层人的生活,影片通过中国西部国营军工厂三代“厂花”和工人们的诉说,再现了自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给普通工人带来的深刻影响。《我们俩》《鸡犬不宁》《美丽的大脚》《我的美丽乡愁》《卡拉是条狗》《美丽家园》《剃头匠》《一年到头》《尼玛家的女人们》《腊月雪》等等,包括电影频道制作中心出品的一批质量上乘的电视电影,这些优秀的影片着眼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题材广泛、视点新颖、人物生动,抒发了人性的温暖,赞颂了真善美,不同程度地显示出电影干预生活的能力。一些中低成本的影片也开始进入欧洲或北美电影市场,它们会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同时也需看到,大量的现实题材影片尚不具备真正的现实主义品质,现实主义的缺失或淡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思想艺术质量以及同大众的贴近、同生活的贴近。中国电影急需呼唤现实主义精神。

    5.中国电影正在建立主流电影院线、二级电影市场、农村放映点的多渠道发行放映机制。电影会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总之,改革开放为中国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活力。30年里中国电影曾经历的困境、低迷是转型期必然的阵痛。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只要勇于改革创新,贴近生活,一定能不断提高电影产品的质量,实现电影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掀起中国电影大繁荣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