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奇:为流行音乐注入文化内涵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18    作者:高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涛声依旧》在1993年央视春晚由毛宁演唱之后,作为这首歌的创作者,陈小奇开始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歌曲蕴藉含蓄的歌词和典雅清丽的旋律成为他们一致谈论的话题。这首歌改变了此前流行音乐留给人们的浅薄庸俗的印象。“流行音乐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它的雅与俗,关键看你往里面填充什么。”陈小奇说,“作为一种易于传唱的音乐形式,流行音乐一旦包容了高雅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就更具诱惑力。”

    给流行音乐注入文化内涵,一直是陈小奇所致力的事业。早在1984年,陈小奇受台湾歌曲《梦驼铃》的影响,写了第一首含有古体诗韵味的歌词《敦煌梦》,结果风靡全国。当时国内有一些词作家也试着将古体诗写入歌词,但显得古板,缺乏现代气息,而陈小奇却能将古诗词化解,运用得自然天成,典雅精美,空灵含蓄。在流行音乐创作中,陈小奇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把古典意境、现代诗技巧与民族韵味结合在一起。“我想由此改变人们对流行音乐的看法,我想让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陈小奇努力的动力来源。

    陈小奇给自己定下目标,又将其实现,这并不是他一厢情愿的选择,而恰恰是他从自己的个性学识出发,为自己量身选择的。这种个性学识的养成,首先来自家庭的熏陶。陈小奇的父亲曾任普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分管文教工作。小时候,父亲常常带小奇去剧团看潮剧,父亲自己也写潮剧,离休后创作了剧本《百里桥》。父亲的藏书成为陈小奇文学的启蒙。那时候,小奇对诗词很感兴趣,他曾对一本捡到的缺了三分之一的《唐诗三百首》爱不释手。当时这类书籍是禁书,小奇抱着好奇心偷偷看,最终还是被父亲发现,将它扔了。凭着对古诗词的兴趣,小奇还学着填词,因为找不到词牌,就根据毛泽东诗词来分析平仄,并摸出了一些规律。后来,全国恢复高考,陈小奇考入中山大学学习中文。中山大学的4年,陈小奇是在文学的世界里度过的。在北岛、舒婷等现代诗人的影响下,陈小奇开始创作朦胧诗,并且成为广东一名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陈小奇的母亲曾担任普宁县第一任文化馆馆长,因此陈小奇从小就与县里一些文艺人有接触。高中时,陈小奇加入了宣传队,开始接触扬琴、洞风管、唢呐、洞箫等乐器,后来还专门学了小提琴。1972年,广州音乐专科学院(现星海音乐学院)到梅县招生,陈小奇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与星海音乐学院失之交臂。后来,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他参加了学校的民乐队,并成为负责人。这些经历都成为他日后人生道路的铺垫。

    1983年,大学毕业的陈小奇28岁,他被分配到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公司做戏曲编辑。当时港台歌曲、英文歌曲、日文歌曲风靡全国,这些歌曲的歌词当时要重新填写。陈小奇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从写诗转而填词的。他填词的处女作《我的吉他》是根据西班牙民歌《致爱丽斯》填写的。在填词过程中,陈小奇逐渐找到了感觉,他将诗歌放在一边,专心于填词。后来中唱的一批作曲家开始自己创作旋律,旋律出来后,就找陈小奇写歌词。

    填了好几年词后,陈小奇开始作曲。作曲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当时的作曲人都是“文革”期间出现的,他们的创作风格已经难于适应新形势;而一些能适应新时期的作曲家都自己写词。在这种情况下,小奇不得不加入作曲的行列。“曲作家抢词作家的饭碗,我也不客气去抢他们的。”1989年,陈小奇有了自己作词作曲的第一首歌《明天的杰作》。

    传唱大江南北的《涛声依旧》是陈小奇自己作词作曲的第二首歌。对于这首歌,陈小奇在创作时并没想到日后会如此深入人心,最初只是自己写着玩,是“游戏之作,文人歌曲”。陈小奇用了两三个星期写出来,然后拿去打榜,本希望能上榜一个星期就心满意足了,结果拿了年终奖,最后还在全国传开。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东流行音乐正值鼎盛时期。当时广东乐坛有一个创作群体,大家常常聚在一起讨论作品,有新歌出来,大家都会一起听听,在歌词、旋律、配器上提提意见,创作氛围特别好。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音乐见解,陈小奇的作品在一系列大赛中连连得奖,他也成为岭南流行音乐的领军人物之一。

    对于广东流行音乐的异军突起,陈小奇认为,其实那是广东音乐人、歌手、唱片公司以及媒体通力合作、能量长期积累的一次总爆发。上世纪80年代,广东是中国唯一可以与北京分庭抗礼的音乐重地。1987年广东电台设立全国第一家原创歌曲排行榜,1991年广东流行音乐创作协会成立,广州唱片业中唱、太平洋、白天鹅、新时代四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卡拉OK时代的来临以及媒体的支持,造就了当时广东歌手红遍全国的大好形势。

    1995年之后,广东歌坛逐年下滑。歌手、词曲音乐人都纷纷北上寻觅更好的发展前景,而陈小奇却留了下来。陈小奇认为,他的创作风格属“南派”,应该把根扎在岭南大地,北上反而会被看成异类。他一直认为中国南方、北方的音乐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南方细腻、含蓄、优美,北方大气、直率、粗犷。江浙民歌吴侬软语,不适合在黄土高坡上喊,西北的信天游不可能在江南小巷中唱。陈小奇认为,广东的流行音乐在岭南这块土地上生长,就必然带有岭南的特色。从这个角度给自己定位,所以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才有不竭的创作源泉;同样,一个民族的音乐保持民族特色,才能走向开阔。”将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入流行音乐是陈小奇一贯追求的做法。他倾向于在民歌里面寻找养分和灵感。尽管现在许多音乐模仿欧美,但陈小奇始终认为中国的音乐人必须以民族音乐为依靠,通过流行音乐载体把民族音乐元素推出去,并将其发扬光大。学欧美的东西学得再好,就算歌曲在国际上获奖,也不意味着中国流行音乐走向了世界。只有用民族音乐素材创作出来的作品获得世界承认,中国流行音乐才真正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