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与科技的空前发展,令很多行业从今天的网络信息时代中获得了新的生机,而这也体现在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中。改革开放30年来,内涵多样的服务产品使更多观众实现了将“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日新月异的科研成果让文博展览方式从静态的文物展示发展到动态的参观体验,博物馆死板、生硬的传统面孔正在被知性、时尚的现代形象所取代,当代博物馆也因此成为社会文化创意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为博物馆现代化进程做着自己的探索。
产品创意:“小商品”创造“大效益”
1977年开始从事博物馆管理工作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顾祥虞,是我国博物馆创意产业的见证者,更是一位重要的参与实践者。1978年,因满足馈赠礼品的需求,全国首家博物馆工艺品卖部在上海博物馆诞生,我国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化操作也可以说是从那时起步的。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上海博物馆工艺品卖部主要经营图书、明信片和陶瓷、青铜器的复制品,由于曲高和寡,东西虽好却没有市场,每年销售额只有10万元。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商品大潮的涌动下,300平方米的上海博物馆商店开门营业,商品以引进的旅游纪念品为主,消费额上升至100万元,但问题随之而来,博物馆推出的产品缺乏特色,品牌和质量没有保证。进入新世纪,上海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为创意产业大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所组建的艺术品公司推出了全新的博物馆商品,减少了社会产品的比重,现开发的系列产品已达到3万多种,图书有8000种,年销售飙升至4000万元。“30年间,从小卖部到专门店,从礼品到商品,从10万元到4000万元,改革开放不仅令博物馆的设施现代化,管理理念也日臻现代化,博物馆创意产业无疑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有了显著提升,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了很好的文化传播功用。80%以上的自主研发产品和约占8%左右的复仿制品,受到了包括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等国家元首在内的很多国外参观者的青睐。”顾祥虞说。
上海博物馆商品服务经营思路的变化,折射出我国博物馆创意产业的一个缩影。经过30年的探索,在坚持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面向大众、贴近社会,从观众角度出发、研究消费对象需求,将古老深邃的文物转化成传统文化符号,再渗透到图书、装饰、服饰等当代人们使用的生活用品中去,已成为博物馆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在这样的共识下,近年来以精品陈列、特色展览为依托的配套图书出版,各种文物复制品、纪念品的研发,成为很多实力雄厚、馆藏丰富的大型博物馆的重要营销策略。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哈骏说,围绕展览这一基础做文章,设计推广配套性的服务产品,是今后博物馆创意产业的最大看点。“博物馆不仅要重视展陈大纲的制定,还应把展览当作一个创意产业项目来完成。”曾担任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的韩永说,博物馆应设立职业的策展团队,博物馆营销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整体策划。
相比这些观点,也许数据更具说服力:2006年5月,“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在首都博物馆亮相,开幕当天博物馆商店就有5万元进帐,展期全程创造了800万元的门票收入和50万元的展览纪念品营业额。北京奥运会期间,该馆推出的几项大型特展的商品销售额为640万元、图录为87万元。而上海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书画国宝展期间,在制造文化轰动的同时,出版的2500册精装图录和5万份专题刊物也销售一空。
“大题目+小商品=大效益”的成功运作,令很多博物馆人津津乐道,但是很多业内人士也表示,从礼品-复仿制品-商品-产业的链条来看,我国博物馆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仍然抱有过去陈旧理念的博物馆依然存在,我们距离大都会1.5至2亿美元、台北故宫1至2亿新台币的商品年销售额还有一定差距。于是,寻找文化产业不断创新的动力与出路,成为一些博物馆人努力的方向。他们认为,博物馆的商品营销首先要有正确的定位,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其次要做大作强,可以多家博物馆联合协作、优势互补,或开拓分店、网上销售等经营模式;三是要注重强化包装、货架摆放等更加人性化的细节。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了剧目演出、学术报告、展览展示相结合的整体营销策略,取得了很好收益。该中心主任厉华说,博物馆创意产业是一种让文物文化内涵得到外化,将隐性资源转换成显性资源的方法和手段,而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创造。
科技创想:“老物件”获得“新传播”
走在博物馆中,拿着手机模样的无线讲解器,边看地图,边听解说,既不会迷路,又不会感到枯燥;在拥有恒温恒湿与先进照明系统的展柜前,360度旋转展示可观文物全貌,而虚拟复原技术的使用则可让破损的文物重现眼前;透过展厅中设置的数字屏、电子书,可从远程控制系统中查询文物藏品的档案、信息……从讲解器到多媒体,从二维图像到三维展示,再到数字化博物馆,文博类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令古老的博物馆愈加年轻鲜活起来,成为博物馆创意产业得以彰显潜能的又一大有可为之地。
应该说,近年来,全国各地一大批重建、新建的博物馆带动了展览展示创意产业的发展。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介绍,30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博物馆数量已达3500多家,平均每年以几十家的速度递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那些藏品丰富、规模大,可以吸引家庭消费者、适合旅游和产业链建设的博物馆,通过自身及周边合理的横向、纵向延伸,无疑为扩大产业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可能。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08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在11000平方米的展会上,汇集了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内外著名展览展示公司和相关产品生产厂家100多家,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博物馆建筑规划、展示设计与装饰工程,博物馆安保、照明、温湿控制系统,藏品保护、运输、文物修复和复仿制技术,软件开发、网络多媒体应用,均带给观众别样的体验。来自日本丹青社的设计师小野直纪就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最新博物馆视听展示设备,参观者配戴特制的GPS定位眼镜、头盔,可以在复原历史遗迹或场景模型中自由穿梭,实现探访遗迹、触摸文物的愿望,这种可视化的虚拟手段令观众从观赏历史变为体验历史。
收藏、研究、展览、传播,是博物馆的四大功能。而科技的介入,使博物馆的基本功能逐渐向延伸功能倾斜。古老文物对话先进科技,成为最有意思的组合,在实体与虚拟的对接中,“老物件”获得了“新传播”,更推进了博物馆进一步社会化的进程。“现在很多博物馆从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推广宣传的层面考虑,在展览中利用科技手段来满足观众到博物馆中学习、休闲、娱乐的理念,这是国际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方向。”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所说,改革开放30年来,博物馆体系逐渐完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展览展示的科技含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全国995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博物馆需要加速融入社会生活,拓展藏品展览文化内涵的传播能力,提升社会教育职能和品牌竞争力,而创意产业无疑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故宫博物馆副院长李文儒说,当前博物馆收藏“重在利用”的理念为越来越多人认可,博物馆文物展览资源向公众开放,提供给社会,需要逾越两个瓶颈的制约,一是硬件投入的资金问题,创意设计市场化,陈列管理、施工监理等博物馆展览展示项目的投资、融资等程序与操作都需要进一步探讨;二是专门人才匮乏的问题,文物人才和技术人才各有所长,但两类人才间的互通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消除科技娱乐化与文博专业化之间的隔膜,才能使博物馆展览展示既不喧宾夺主,又不刻板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