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0余位建筑师、数位策展人将自己的护照搭起小小的“帐篷”,这一幕发生在11月28日的中国美术馆,标志着“渡——国际灾后应急建筑设计展”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
本着为四川地震灾区人民渡过难关贡献一份力量,同时进一步唤起人们关注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渡”展览将邀请来自美国、法国、智利、秘鲁、日本、墨西哥等国家的15个有临时建筑经验的著名建筑师或团队(其中包括1位中国建筑师和2所国内建筑类专业院校),针对全球不同地域和气候中不同的典型性自然灾害——如中国四川的地震、印尼的海啸、智利的火山爆发、美国的龙卷风等,设计一款应急建筑。展览将于2009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策展人周舒和潘晴表示,这次展览策划的思路来源于今年5月底看到电视上有关四川受灾群众建设临建房的报道,他们希望通过策展的方式切实为灾区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随着策划的深入展开,他们决定以汶川地震为契机,并将展览的视角拓展到全球。
在他们的预想中,这次展览将针对当今全球最为典型和高发的集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或人文灾害,展示10余个独特、可行、快捷、安全、美观的灾后过渡性应急建筑。在展览形式上将突破传统的展示方式,各建筑师团队将带领志愿者和观众在展厅内现场搭建,展览的过程即是应急建筑搭建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之中传授相关灾难的应对知识,以此对灾后过渡性应急建筑问题做出积极讨论、思考,希望能为中国和国际的应急建筑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或思路。展览开幕时,每一个展厅将模拟灾难突发后在救援到来之前或重建家园之前的环境和场景,这一部分将由中国导演贾樟柯负责,他将为每一个展厅的建筑作品分别创作和制作一部影像作品。
据悉,中国美术馆目前正在筹划在四川地震灾区建立一个“过渡性社区”,实际改善一部分群众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策展方也正在与相关国际组织商讨如何借此展览进行全球公共教育活动。展览结束后,建筑师们将就这次的应急建筑设计进行总结研讨,将展览中的应急建筑做成搭建说明书,配合相关的灾后应急知识印刷成册,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送。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谈到此次展览活动的初衷时表示,建筑是人类的栖身之所,也是现代文明的特征之一,这其中灾后应急建筑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表征的是面对灾害,人类共筑未来的使命与信念。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希望以此帮助公众切实加强科学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选取解决灾后居住问题的应急建筑为切入点,寻求其在建筑展览展示、公共艺术交流中的文化意义。
此外,在活动中,建筑师们将定期在网站上发布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进程,公众可以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到建筑师的工作之中。至于此次用“护照帐篷”而非签名等其它方式来启动活动,周舒说,建筑师们的护照表明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不想突出建筑师个人,而是想呈现全世界都在思考、关注灾后应急建筑的设计与使用的成果,以及全球共“渡”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