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不仅严重地波及到房地产、证券等领域,而且对各国经济发展和未来预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实这场金融危机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秋冬以来,海内外艺术品市场拍卖交易量出现递减、流拍率上升之势。佳士得、苏富比等海外老牌拍卖行的交易业绩,更加不容乐观。“寒流”即将来临的萧瑟景象已开始殃及艺术品市场。
就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金融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近期古代艺术品市场虽波澜不惊,但当代艺术品交易却遭受较大冲击,有的甚至乏人问津,市场交易量明显萎缩。以2008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为例,古旧字画总成交额为4190万元,成交率为42%;古代瓷玉总成交额为2764.2元,成交率为44%;中国写实油画与当代艺术总成交额为5100多万元,成交率分别为52%和54%。这一交易状况明显低于前些年。
笔者以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从市场特征角度来看,艺术品投资属于中长期行为,而目前不少中国艺术品频繁交易换手,市场特征已由收藏为主、投资为辅演变成以投资为主、收藏为辅的基本态势,投机风气迅速滋蔓、文化气息日渐淡薄。由于惟利是图历来为投资商的本性,前些年在“击鼓传花”声中产生的有些高价位艺术品,遭遇金融海啸强烈冲击将陷入“牢套”境地,买家投资信心受到较大影响,短期内很难再出现2003年和2004年市场交易的“井喷”景象。
从市场发展走势来看,国民经济总体状况对艺术品市场交易兴衰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品市场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小,两者之间也并非完全同步发展,但相互存在一定的关联度,艺术品交易状况不可能脱离整体经济走势而特立独行。虽然人们对中国艺术品属性的认识与日俱增,市场成交量呈逐年走高的基本态势,但市场要素发育不良、规范管理问题多多,目前尚处于雏形发展期。随着国内GDP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出现下滑、不少实体经济受到冲击,流入艺术品市场的宏观托盘资金更加有限。证券、房地产市值不断缩水,相关资金链收紧,让许多投资家心有余而力不足。市场进入起伏动荡期,交易疲软也让原先的泡沫虚高现象得到进一步挤压,肆意炒作行为有所收敛,但不排除期间有人借机逢低吸纳的可能性。
从市场资源状况来看,自从中国艺术品市场高速发展以来,各类艺术品资源逐步得到发掘,不同板块艺术品的交易价格轮番炒作攀升,但精稀类资源却越来越少。面对金融危机大气候,艺术精品成交价难以持续攀升,使得不少买家持观望态度:精品屯货以待价而沽,视后市走势决定自身行为。众所周知,蕴藏在艺术品中的经典价值(包含艺术、文化、历史、学术等价值属性)永恒存在,因此作为硬通货的艺术品不可能像股票价格那样竞相“跳水”甚至不值分文。以往海外收藏家们往往把第一流的艺术品送往欧美等大拍卖机构交易,期盼卖个好价钱。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有限,因此不排除海外艺术品加速回流本土的现象发生,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艺术品市场精品资源紧缺的状况。
从不同品类交易来看,艺术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不太可能像普通商品那样直接显现出来,势必因人的主观差异而定。由于每个人的审美心理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同一件艺术品的好恶也不尽相同。这便造成人们对所获艺术品的目的、动机不尽相同。经过历史检验的古代艺术品价格相对比较稳定、抗跌强,因为人们的普遍认同感使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要小些;当代艺术品的高回报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交易非理性因素较多,之前就已出现价格缩水现象,有的书画家作品润格已不及前些年价位的50%。当前市场上当代艺术交易“冷场”、传统艺术品交易“救场”等状况,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上述基本取向。通过不同品类与板块艺术品交易的冷热状况分析,撩开以往种种不良虚高炒作等手段内幕,“价值收藏”逐将成为今后人们投资艺术品的主要取舍因素,一些平庸的艺术家会逐步为时代潮流所淘汰。
从经营机构处境来看,前些年由于艺术市场行情看好,不少拍卖经营机构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在市场资金、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面临优胜劣汰重新洗牌的局面在所难免。一些资金比较雄厚的经营机构只要运作策略得当,生存下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其它一些抱着“分一杯羹”心态走入其间的中小机构,由于品牌、资源、融资等多重因素,生存处境相对比较艰难,其中有的将面临转行或倒闭的尴尬局面。品牌美誉度、服务质量水平将成为这些机构今后生存发展的目标所在。
笔者客观分析认为,凡事均应当一分为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也给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次理性反思、规范调整的契机,发展与阵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任何困难终将过去。当春天再次来临的时候,中国艺术品市场应该会愈加有序地成熟发展,新一轮艺术品交易高潮也将会重新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