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雪涤凡尘 空灵飘逸——画家白海的艺术之路
http://www.cflac.org.cn    2008-11-21    作者:王国宪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世人皆知春光无限好,白海先生独痴恋冬雪。因对雪一往情深,所以他咏雪、赞雪、画雪,不顾花甲之年岁岁都去游雪。身在南方之时,因思雪而题诗曰:“晨来山河静,昨夜雪无声,夏梦入寒冬,不忘北国情。”欣赏白海先生的画作,不禁让人对雪魂牵梦绕、浮想联翩。画家对雪的表现,何以给人这样的震撼和感染?画面中巧夺天工的微妙意境是怎样实现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海先生的艺术世界。

    回顾画家40余年的艺术之路,白海先生自己作了一个总结:前20年师法造化、修炼传统、漫游山河、对景弄墨;后20年体涉古今、上下求索、变法创新,终于独创“凇雪山水画”技法,自成一家。

    白海先生早年师从著名画家邢洞川先生,学习中国传统人物画。他热爱和珍惜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从清初“四王”山水入手,逐步遍临历代宗师作品,对古代和当代大家山水画有过深入研究和认真解读,同时又不断深入生活,跋涉祖国各大山川、林海雪源,收尽奇峰、造化自然,这为他日后创作“凇雪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在古今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一股创新求变的艺术思潮影响着一代艺术家。所谓“善思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白海先生也开始探索一条“突破传统、超越传统”的创新之路。1986年,白海先生赴法国举行个人画展,在受到法国各界人士广泛认可的同时,他亲身感受到西方艺术的强大表现力,更加坚定创新求变的决心。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和白海先生交流了想法之后,也鼓励他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李可染先生曾说:“对于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白海先生用最大的勇气,历经20多年的苦苦求索,自创了“凇雪山水画”的独特表现技法——“三泼留白法”、“隐笔留白法”、“雪山蛇皮皴”。用其表现灌木寒林的雾凇及白雪覆盖的山、石、房屋、杂草等披霜覆雪的景物,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没有雾凇雪景作品的空白。

    创新是美术史永恒的主题,然而,技艺上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画面的韵味,表现人生之境界。《庄子·养生主》中讲过一个“疱丁解牛”的故事,庄子以“技”的表现启示着“道”,“道”的生命和“技”的生命是合一的。可以说,白海先生的苦苦求索,不是改弦更法、偏离传统,而是在汲取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熔铸个人情感和人格,极尽技法之能事启示艺术之道。

    白海先生的探索更是弥足珍贵的美学探索,他的作品挖掘和丰富了雪的意象,成就了别开生面的审美意境和审美空间。细读白海先生所画之景,不是“悲霜雪之俱下”的萧瑟与苍凉,而是在洁净中呈现缤纷、朴素中孕育灿烂、霜天白雪中渗透出春之气息。那巍然耸立的雪峰,那俊秀挺拔的雾凇,那枝头摇曳的霜叶,还有冰雪木屋前挑起的一盏红灯笼,无不充满温情与希望。生命没有因为冰雪的覆盖而沉寂,相反在纤尘不染的雪的衬托下,更加生机勃勃、绚烂多姿,几乎沉醉了我们的双眼。洋洋洒洒从天而降的白雪,冰晶玉洁,荡涤了一切凡尘杂滓,净化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雪是越然绝俗的象征,漭漭苍苍的林海雪原自然心定,这完全是画家激情和内心创造对应合一的结果。

    著名画家李崎认为:“白海先生的山水画在创意、色彩、结构、笔墨处理上都很大胆,而追求的理念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里。很多人对他的作品不能充分接受,但总有一天人们会看到白海的作品为中国画走出的一条新路。”白海先生的“凇雪山水画”不仅被一些业内专家所认可,更令许多收藏家和普通百姓着迷。曾经有一位年轻企业家经历了一次事业上的惨败,当他立于白海先生的画作前,竟久久不愿离去。那是一组描绘雪芦残荷的作品,企业家被那破落的辉煌深深感动,收藏了这组作品作为激励自己东山再起的动力。白海先生的作品表现出来的生命意味和审美境界超越了技巧,甚至超越了绘画语言,从而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

    如今,年近七旬的白海先生发间也染上了斑斑霜雪,然而他仍行走在艺术的朝圣之路上,这条路充满了苦难与险阻,然而,苦难本身也成就了永远的幸福和辉煌。

    (“盛世万莲·魅力澳门——庆祝澳门回归九周年白海画展”将于12月19日起在澳门渔人码头葡萄牙展馆举办)

    相关资料

    白海 1940年出生于“雾凇的故乡”吉林市,为此他一生爱雪画雪。早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山书画院理事、沈阳市美协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学会会员。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及大型艺术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并多次获奖,《欧洲时报》、《大公报》、《文汇报》、《中国艺术报》等刊登过其专题报导及作品评论,出版有《中国美术家白海专集》、《白海凇雪山水画集》、《北国风光·70米长卷专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