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世俗情怀与乡野叙事——看惠剑的水墨写生
http://www.cflac.org.cn    2008-11-21    作者:马凯臻    来源:中国艺术报

    看惠剑的这批画,我觉得好。先放下笔墨形式不说,就说那一幅幅深入乡野对景写生的画面,就让我感动非常。首先这批画不是呆在画室里,蓄积了满腹的“崇高”情绪后便可成批生产的那些东西,而是他以世俗情怀面对乡野风情的真诚描绘。更为可贵的是,在这样一个空洞的崇高感已普遍成为艺术家的廉价情感,并能博取更空洞的嘉许和更实在的利益的文化境遇中,惠剑不受其扰,不但没有为名山大川“代言”的高涨情绪,反而竭力避开大规模的笔墨陈述、大跨度的俯瞰视域、大山水的审美惯性,饶有兴趣地去关注环绕在城市周围的自然生态以及那里的具体生活。他以质朴无华的笔墨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没有神性和永恒,只有我们普通人可以看得见的、自然生态里那种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周期与人味十足的世俗景致。

    当然,不少画家也不屑于对“恢弘气象”的一味崇拜,而把笔墨转向所谓“山村小景”、“乡村记忆”,但这些所谓对“小景”、“记忆”的描述,完全不可以纳入与惠剑同一的审美视野。因为在那些充满诗意的笔下,看得见草垛柴扉,体味到屐齿苍苔,那树也画得婆娑多姿,那水也画得波光淋漓,但终因寻觅不到生命的痕迹而无法成为一种生命的自然景观,并最终沦落为一幅只配挂在家里自愉的漂亮图画。为什么?形式上的转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度诗化的病态追求,那种在画室里攒出来的远离世俗情怀的乡村叙事,只是城市中人造园林的变种,那种因被泛化而浸渍了庸俗气味的诗意,同“恢弘气象”的病态崇拜者一样,只不过是从另一方向陈述了不屑表达现实生活的文化立场而已。

    所以,无论是直觉还是我仅有的艺术感知能力都告诉我,惠剑这样一种摆脱了空洞的庸俗的美学表达,带着一种体验性的真实情感,以及将诗化的山水还原为更接近人的生命状态的山野叙事,才是打进我内心最深处的艺术力量。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