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纸上春秋——陈半丁中国画精品回顾展”在北京画院举办,让我们能够共同回顾20世纪中国书画大家陈半丁先生的艺术成就。毛泽东同志曾在其批示中以“齐璜、陈半丁”并举,可以看出他是把齐白石和陈半丁并列的。但是,与齐白石相比,陈半丁在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坛得到的关注比较少。一般来说,很多知识分子在“文革”中都遭遇过不幸的经历,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陈半丁先生的遭遇有特殊性,这也是他的艺术在系统的美术史研究中比较少见的原因。他是一位传统型的国画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坚持要弘扬民族传统,这种大声疾呼而且“反潮流”而行的做法,使他在20世纪后半叶的遭遇具有了特殊性。但他的经历、理念中所体现出来的20世纪支持改造中国画和反对改造中国画的争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中国画和西画就是两个差异很大的体系:西画需要画模特,需要写生,这是它的基本功,那么中国画要不要画模特?中国艺术绵延几千年而不断,一直在延续发展,但中国画家并没有过多地涉及这个问题。在近现代美术史上,从康有为、鲁迅到徐悲鸿、林风眠,他们主张对景写生,主张要吸收西画的写实主义传统来补充或者改造中国画,把它融合到中国画里面去,进而提出中西融合或中西合璧等主张,这是一种见解,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画的人物画缺乏完备的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所以中国画要学习西方写实主义的手法。但对于中国画而言,“写生”是不是一个普遍真理,尤其是画山水、花鸟,是不是一定要画“模特”、一定要用西方的写实手法,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这个争论的实质是要不要维护、保护中国画,是不是要维护、保护中国画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基于此,从陈师曾开始,中国画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以陈半丁、齐白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型画家,在康有为开始提出中西融合的口号后,一直都有一种“反潮流”的精神。他们认为,把西画引入到中国画里来,会使中国画丧失其表现意义,丧失其特性、特点以及独立的民族性格。因此他们一直坚持中国绘画要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在这种争论中,20世纪的中国绘画教育、绘画创作占主流、得到社会支持的,是以徐悲鸿、林风眠等为代表的持中西融合观点的一派,所以在整个艺术教育方向和方法的制定上,不管南方还是北方,艺术教育的体系基本上是按照中西融合的思路来进行或选拔人才的,在中国画教学里也常用这种方法。今天看来,它有其重大作用,但它同时也忽视了传统绘画的教学和创作方法,对它的原理和规律有相当的漠视,因而给当今中国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缺失。举例来说,从艺术教学体系方面而言,讲究师承的传统中国画教学强调对传统的认识,注重临摹方法,而中西融合的中国画所要求的写生,则更注重将观察、体验、意念和认识转化为自我感受。从中国画的创作和展览方面而言,中国的传统绘画是近距离观察的,而中西融合的画作适合放在一个大的展厅空间中进行展示,因为它具有另外一种视觉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看,陈半丁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要坚守中国画的传统、不让西画把中国画“吞掉”的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研究陈半丁先生为代表的传统型画派的创作和理论,到现在为止都是一个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在这种语境下,发扬传统型的中国画,就是要保护原形态的中国绘画而不是已经吸收了西画造型、西化观念的中国画。陈半丁、齐白石、潘天寿等诸位先生的主张——吸收外国艺术的某些因素、某些符号、某些观点来帮助中国画提高技巧以增加中国画的高度,对今天的艺术创作仍然有很大的启发性。中国画的传统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完全是原形态的中国画传统,它吸收了西方的绘画观点和技巧,是使中国画得到补充和发展的新体中国画,对这种新体中国画,我们不应该忽视;但是在另一方面,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注不够的传统型、原形态的绘画,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而举办陈半丁先生的展览,讨论他的艺术成就,其现实意义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