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重要的门类,一部分中国绘画史大篇幅写的是山水画的演变,厚厚的画论多半是为山水画而发的议论。说山水画是造诣最深、成就最高、画法最完备的画种是并不为过的。这样的状况,给山水画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但是这也给山水画的超越带来了困难。从某种角度来看,如果说人物画超越的难点在于传统留给我们的表现方式有欠丰富,那么,山水画超越的困难则似乎是因为传统留给我们的方法“太过完备”。前者是可资借鉴的太少,后者则是古人玩过的花样太多了。
然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有出息的艺术家总是不甘匍匐在前人脚下讨生活的,于是,就有了今天这一批辛勤的探索者,而茹峰就是其中的一位。茹峰,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而后在“古吴轩”几年的编辑生涯使他少了些学院式的“八股”腔,多了些世俗的切实。
在当代的中国画家群中,有那么小小的一支,专以江南水乡为题,讲述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故事而在画坛上独树一帜,茹峰则是其中的后来者。毫无疑问,他受惠于前辈的经验,得益于前行者的启迪。然而,茹峰毕竟是有才情的。当细细品读他的这类作品的时候,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出他与其他画家的不同。透过表现方法的差异,我们会依稀感到,他较之他的前行者,少了一份景象的华彩、清润,多了一份历史的沉重和艰涩。在那斑驳的黑瓦粉墙里,在那陈旧的门板窗棂后,有奶奶温柔的儿歌,也有爷爷无奈的叹息,昏黄的豆灯里弥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这老屋、这小桥、这水、这船、这杂杳的小树,就是历史,就是岁月,就是奶奶,就是爷爷。这是游子恋家的情愫,这是喧嚣繁杂对敬谧朴直的思念,这是现代对历史的反思,这是人类对童年的梦寻……道不明,说不清,依依斯情。不管画家在这里是有意营造,还是无意泄露,但是,诗一般的画境与深沉的情感熔铸在一起,作品的情怀撩拨观者的心灵而激起共鸣,显示出作品无尽的魅力。
画的超越源于心的超越,茹峰的作品这样诉说着。无论是崇山峻岭、浮云奔泉,还是杂树茅舍,茹峰都作了新的整合、编排,赋传统的题材以新的神采,画面显示了他精到的传统功力和造景能力。茹峰张扬了古已有之的“吹云弹雪”法,泼彩吹拂,寓人工于天成,把尽兴流淌的粉彩变成富有灵性的流云霞光,犹如温顺的精灵偎依在葱郁的山峦之间,刚柔相济,动静对应,冷寂的表象下跃动着生命的脉搏。这里不含玄妙的禅机,这里没有老庄的超然,这里是茹峰构筑的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语境,一则倾泻人世感怀的茹峰式的山林情话。
早有人说过,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当真是这样,现在茹峰有了一个好的开头,那么还有另一半呢?那恐怕是更为艰难的一半,愿茹峰继续努力。
茹 峰 1963年生于苏州。198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分配至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工作,2002年调至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曾担任技法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攻读山水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2007年毕业,获美术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调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家,同年9月任山水画工作室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