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擃厼娴楅弬鍥ь劅閼圭儤婀抽悾宀冧粓閸氬牅绱�

19125年4月6日 星期日

 
刘一原水墨画的“写”与“意”
http://www.cflac.org.cn    2008-11-14    作者:郭雅希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不认为凡是抛开具象的抽象实验都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效仿,我非常同意艺术评论家栗宪庭的看法,中国的抽象性水墨实验是“对大众要求艺术再现物象的审美习惯的超越,能引导大众直接从抽象的画面结构直达作者的心灵”。实际上,中国水墨画从意象到抽象,是合乎其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延伸。品读刘一原的“心象风景”,使人感到,它既不是中国传统的意象,也不是西方现代的抽象。

    从人类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任何一种形态都有相应的体系,也有相应的创作理论。如西方传统绘画体系与“再现论”,西方近代绘画体系与“表现论”,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与“自然论”,西方现代抽象绘画体系与“构成论”等等。表面看来,中国的抽象水墨受到了西方近现代表现性、构成性艺术的影响,但实质上与西方的“表现论”和“构成论”无关。西方的表现性艺术是针对其传统的再现性艺术,借鉴了东方的意象性艺术而发展起来的。

    刘一原的抽象水墨属于实验性水墨,它虽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表现论”、“构成论”和表现性艺术、抽象艺术的影响,但与“再现论”和再现性艺术没有任何关系,既不存在对立因素,也不存在亲和关系。它是经近现代西方“表现论”和“构成论”的催化,超越了近代中国曾经追随西方“再现论”隔绝历史的断层,找回了中国传统“自然论”根基的当代表达。《老子》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本源”,但“本源”却是“自然”,“自然”除了指客观宇宙的自然,还指人自身的、本能的自然而然。20多年来,刘一原一直在尝试使用的白粉和摆脱传统意象的实验,突破了传统水墨泛滥成灾的程式化的“高雅”、“纯净”和经典的“意象”,将浑稠、膏状、厚实的粉质颜料与中国传统材质随机变化的天然、浑朴、渗和、衬映的宣纸和水墨,与笔墨特殊的勾、皴、擦、点、染,与现代科技、现代人对自然、社会、人文、人生、人性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感悟,自由自在地、自然而然地通过新语境表述出来。

    在他的新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忧国忧民的悲颤(《群山怆然》)和心乱如麻的惆怅(《秋野之吟》),有不安的涌动(《溢》)、难耐难解的困惑(《惑》)和忧伤的凄凉(《萋萋》),有宇宙自然的天趣(《云水相间》)和人生的哲理(《容》)。他的水墨画有宋人的诗韵(《秋韵》、《秋痕》)和元人的笔意(《流水行云》、《禅之境》),有贝多芬、德彪西的交响乐(《进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感受》、《风之交响》),但却是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的抽象画从未有过的语言和境界。历史上有建树的画家往往不是在语言就是在境界上有所突破,像刘一原这样,在中国水墨画本体的笼罩下,在语言、在境界上都有突破的画家是不多见的。这是他20年如一日,强其“写”、新其“意”不懈努力的结果。

娑擃厼娴楅弬鍥ь劅閼圭儤婀抽悾宀冧粓閸氬牅绱�

 
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鐗堟潈鎵€鏈� 涓浗鑹烘湳鎶ョぞ
涓浗鑹烘湳鎶ョぞ鍦板潃锛氬寳浜競瑗垮煄鍖哄墠娴峰崡娌�11鍙枫€€閭紪锛�100009銆€鐢佃瘽锛�010-64025528
淇$锛�cflac@126.com銆€銆€浜琁CP澶�0506736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