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美术馆为台湾画家刘国松举办了其在大陆的第一个个展,展览反响之大,令刘国松至今难忘。随后,这个展览又先后在南京、哈尔滨、武汉等地进行为期3年的巡展。一个台湾画家的展览在大陆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可能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实上,对于当时的中国美术界而言,刘国松无疑为国画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包括李可染、江丰、吴冠中在内的传统派或者创新派都对刘国松表达了或多或少的肯定与支持。2007年,应故宫博物院之邀,刘国松再次回到大陆举办自己的回顾展“宇宙心印:刘国松绘画一甲子”,这也是刘国松最得意的一个展览,“现代水墨画终于可以登堂入室了”。改革开放后,作为来大陆举办画展的第一位台湾画家,作为一个可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回顾展的艺术家,刘国松对祖国充满感激和敬意,同时他也深爱着养育过自己的宝岛台湾。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关心国画的发展与前途,作为一个台湾艺术家,他无时无刻不在祈盼两岸的和平统一。
一个东西南北人
看过刘国松“太空画”系列作品的人,可能都会对画面中央的一方印——一个东西南北人印象深刻。“白石老人有一幅对联叫做‘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并刻有一方印。我觉得气势还不够,就改做‘几幅春夏秋冬画,一个东西南北人’。”刘国松如此解释。其实,这方印恰是刘国松生平最好的明证,一个来自山东的北方汉子在台湾长大成人,一个立志革新国画的东方画家却在西方扬名。
从小历经艰辛的刘国松,形成了“没什么好怕”的个性,而率真爽朗的性格又使他时常受到别人的攻击,“一辈子逆水行舟”的倔强注定他的艺术生涯充满坎坷。从中学开始学习国画,直到大学二年级,刘国松一直深信自己会在国画上有所造诣。而大学老师的一席话“不用中锋就画不出好画”让他对学习国画的前途充满疑虑。为什么国画一定要用中锋?为什么国画一定要用笔呢?类似这样的疑问萦绕在刘国松周围。此时,西方现代绘画的波澜壮阔,让刘国松开始专攻油画,打算在观念和技法上大胆革新。然而,1961年,台湾故宫的一个古画展览改变了刘国松的想法。
“看完那个展览后,我觉得老是跟着西方跑是不对的。先前我用油画来改造国画,在画布上制造水墨的流动效果,后来我发现用油画材料表现水墨意境就是在做假。于是决定把油画丢掉,回到纸上去。”从此,纸和墨成了刘国松艺术实验的对象。
从1961年到1963年,刘国松跑遍了台湾所有的纸厂,熟悉每一种纸的特性。材料学的一个观点“将每一种材料的特性发挥到极至”是其艺术实验的座右铭。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寻找中,“国松纸”诞生了。所谓“国松纸”,简单说就是在棉纸上加了一层纸筋,然后在上面作画,画后将纸筋撕掉,形成了刘国松所谓的“抽筋剥皮皴”。《升向白茫茫的未知》、《寒山雪霁》等就是此种画法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的成功坚定了刘国松改革国画的决心。
“我想把中国绘画的领域拓宽,想法就是不用笔,因为在用笔上我们是无法超越古人的,而不用笔做出的线条,在把线条的领域拓宽的同时,也将国画提到了一个新境界。”这是刘国松对其提出的著名论断“革中锋的命”的诠释。可是台湾的保守派不能接受这种说法,新旧之争就此开始。
“当时骂声一片,真是四面楚歌。”刘国松感叹到:“没有人愿意让我去教书,后来就在建筑系谋了个职位,只教水彩和素描。”但这并没有阻挡这位“艺术叛徒”的国画革新之路,刘国松回到中国美术史中找寻营养,“古人从不缺乏创新,弹粉、吹云、指头画”这些都为刘国松艺术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尽管到现在,台湾画坛依然有人对刘国松颇有微词,但刘国松确实将国画的面貌焕然一新。西方的大学开始邀请他去做访问,知名的美术基金会支持他做展览,刘国松被树立为国画革新的旗帜,在得到西方人赞许的同时,也令很多保守的台湾画家开始反思他们对刘国松一贯的偏见。
在随后的创作中,刘国松总是先有想法再去寻找合适的材料将其表达出来,想法和材料都是新的,自然他的画也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前些年,他去四川九寨沟旅游,深为那里的水之美所打动,便想将其变为画作。随后他尝试使用各种材料,但效果始终不好,可材料学的观点支持他继续寻找,终于复印纸——
一种半透明的不吸水的纸成就了那一幅幅不可思议的九寨沟山水画。你可以说它不是国画,但谁也不能否认其中包含的东方韵味和山水意境。或许,刘国松一直要做的,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张艺谋一样,用一种世界语讲述中国故事。
为文化交流两岸游走
“刘国松先生属于中国,他的艺术属于世界。”这是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宇宙心印:刘国松绘画一甲子”展览前言上的一句话。这对于这位先在西方赢得声誉,而后才在台湾得到认可,随后到大陆做展览并产生很大影响的画家来说,可谓最准确的概括。提起祖国,提起中国的美术界,刘国松总是兴奋不已。
1983年,经过艾青先生的推荐,刘国松受到时任中国美协主席的江丰先生邀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其在大陆的第一个个展。“展览特意安排在春节前后,因为我想听听鞭炮声,想吃神仙夫妻(黄苗子和郁风)家里的饺子。”每次说到这个展览,都能勾起刘国松很多美好的回忆。
在大陆的首个个展所取得的成效是刘国松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中国画气势派代表周韶华专程赶到北京观看画展,并当即决定邀请刘国松到武汉举办展览。对于当时连抽象画都视为新鲜事物的中国美术界而言,刘国松这种不用笔便能制造出水墨效果的“中国画”实在是“太神奇了”。展览期间,刘国松还举办过讲座,当时听者众多,尤其是水墨新技法的讲座受到大家广泛欢迎。就在那次讲座之后,刘国松与吴冠中结识,两人成为惺惺相吸的好友。
随后,全国各地的展览邀约纷至沓来,最远可达哈尔滨,3年多的巡展,使中国美术界认识了刘国松。刘国松也不再仅仅是一位台湾画家,而是一名国画革新的旗手,一个国画探索之路的领路人。后来,中国出现的实验水墨,多少受到他的影响。对于实验水墨代表人物张羽等人的拓墨画刘国松也是赞赏有加,并且他在台湾一直积极推介大陆青年画家。
“台湾有本《文星》杂志,是本进步刊物,李敖等人都是从那里出来的。负责人让我介绍下大陆美术的发展情况,我第一个介绍的就是吴冠中,觉得他有新意,后来陆续推介了一批年轻画家,我的标准是画要有新意,名气大小不重要。”就这样,刘国松开始扮演两岸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大陆有重要的画展都会邀请他来参加,而他只要有机会就喜欢来大陆走走、转转。“改革开放后,有个回乡证,来回方便了很多,我还在上海买了房子,有空会来住一段时间。”
2007年,故宫博物院为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台湾画家举办了回顾展,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学者系统梳理了刘国松在中国画发展与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刘国松觉得这是自己最满意的一个展览,现代水墨画不仅得到了西方的认可,也赢得了祖国美术界的肯定。
一生求新、求变,致力于中国画发展与创新的刘国松,反对因循守旧的传统路数,尽管常被保守派批评为“只讲形式,内容空泛,缺乏厚度”,但其开风气之先的勇气与胆量无论是在当时的台湾画坛还是大陆画坛都是令人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