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创作的教学传授,实际是戏曲编剧、创作、传播人才培养的特色教学体系,它具备了相当的独特性。在众多大学文科课程中,以教授创作为目的的专业本来少之又少,以戏曲编剧手法为教学手段,以培养戏曲编剧为教学目的,这种学科自然更是具备小众化和精英化的特色。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从1980年开始戏曲编剧专业教学以来,近30年来逐步寻找到自身办学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在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总结了一些教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30年间,戏曲文学教育的环境和背景就已大为变化,戏文专业教学模式在变化的时代环境中面临着新的困惑和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从以往精英模式改变为大众模式,高校扩招给众多莘莘学子创造了进入大学教育的通道,即使艺术院校,招生规模也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在招生数量大幅增长的状态下,以精英教育为基本模式的戏文专业,面临着教学方式转化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是学生数量普遍增长,以中国戏曲学院戏文专业为例,以往通常两三年招收二三十名学生,现在每年招收五六十名学生;数量增长另一面是质量的变化,以往戏文学生大多为熟悉或者喜爱戏曲艺术或者文学创作的青年,普遍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和传统文化素养,而现在大多学生都是普通中学毕业生,只是将戏文专业当作艺术专业门类一种,进校前普遍缺乏专业素养。其次,我们社会整体环境在近十多年中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减弱,西方时尚艺术在青年群体中更为流行;同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热几已消失殆尽,“文学青年”正被网络青年所取代,“短平快”的时尚文化大受青睐,诉诸思考的文学艺术被冷淡。学生很难像过去那样对戏曲艺术和文学创作有崇高敬意和坚定信仰,大多学生专业执着度很低。再有,当前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渠道和以往也有较大变化,以往毕业生寻找专业对口的单位相对容易,这也促成了学生在专业上的勤奋用功,希望能在日后工作中发挥作用。而随着自主择业成为普遍状态,毕业就能找到对口工作的情况不再普遍,学生就业和所学专业脱钩的情况日渐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学生对专业不太热衷,只求毕业拿文凭;在学习过程中也常把很多精力花费在社会实习以及找工作之中。
面对这样剧烈的变化,一味地责怪和感叹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缺乏好学敬业精神显然是不合适的,针对社会环境的差异,学生情况的变化,戏文教学方式应该有所变化,才能跟上时代需求,培养出优秀戏文人才。
在新的时期思考戏文编剧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宏观和微观几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加大力度增强学生专业信心,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专业并执着于专业的好学敬业精神。以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为例,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热爱传统文化、熟悉戏曲投身戏曲”的系文化环境。学生一旦进入戏文系,受到全方位的戏曲环境熏陶。比如课程设置上,除了戏曲基本史论课程外,设置《戏曲舞台形态》课,从感性层面带领学生进入博大精深的戏曲世界,让学生一点点了解戏曲特色;为一年级学生增设《观摩与实践》课程,将平时的戏曲观摩、讨论正式坐实为本科课程,使学生自觉地关注戏曲舞台实际。在课外,由戏文系主办全院范围内的戏迷、票友比赛,在系内组织《我与戏曲》专题演讲比赛和戏曲观后感论文写作比赛,让热爱戏曲的学生成为其他学生的表率,促进学生形成看戏思考、相互交流的学习能力。这一系列紧紧围绕“爱戏环境”为中心的举措,目的就是让学生尽快建立良好的专业热忱度。
其次,扩展学校教学平台,加强与以往毕业生互动,探讨教学特色,并以毕业生之成材经验,作为教学参照。近两年来,戏文系大力加强与各届毕业生的联系与合作,编印通讯录,保持畅通联系,编印优秀毕业生剧作选,作为在校生的榜样范例。另外,邀请一些已经成为著名编剧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举办讲座,为学生们讲授自身学习和成材经验,他们在专业上的突出成果,无疑将激励在校学生在专业上的努力进取。
另一个方面,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增强时代气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为学生打下较强专业基础。基于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生源素质在戏剧、文学上的普遍欠缺,今天的戏文教学模式必然有别于30年前。第一,小班授课方式被大小班结合所取代。以往戏文授课因为学生人数少,小班授课便于教师有效地传递信息以及师生交流。随着戏文学生的不断增加,现在一个自然班人数已达到60人。创作课若按自然班人数行课,授课质量自然会有所下降。理论课则大课虽能保证效果,但对教师授课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课件制作、师生交流方法等。第二,在多媒体时代,学生注意力必须要通过更丰富的教学手段激活,这就要求授课手段比以往丰富,除了制作课件、多媒体播放,连剧本修改讨论等编剧主课都可以吸收进新的手段。例如,本人长期担任《戏曲剧本写作》课程教学,以往根据学生剧本手稿,一次次阅稿并给出修改意见,是常态的授课方式。但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其他学生在行课时间很难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而通过电脑幻灯,由学生将自己作业用课件形式通过幻灯大屏幕展现,同时向全班同学阐述剧本,不但可以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使得学生在创作修改时更加认真慎重,剧本的质量普遍得到提高。这只是授课方式与时俱进的一类表现,实际上包括网络互动批改作品、解答问题,或者通过网络播放相关视频案例、范文展现等,都能使戏曲创作的教学模式更感性化、灵活化。应该说,戏曲创作教学模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完全应该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变化。
作为培养戏曲艺术人才的高等教育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承担着国粹传承的重任,戏文系也有着赓续戏文传统、培养戏曲创作人才的责任。由于戏曲创作教学缺乏大学科照搬优秀传统、互相借鉴经验的教育环境,只能一方面不断自我摸索,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积累经验教训,寻求发展创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成才数量。另一方面,努力借鉴戏曲其他门类,如表演、导演、美术等各方面人才培养方式以及话剧、音乐等相关艺术类别实践人才培养方法,融汇转化,也将更有利与促进戏文创作教学体制的优化和科学化。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主任,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