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夏威夷大学戏剧舞蹈系亚洲戏剧项目主任魏莉莎教授早年访华,曾得到梅兰芳弟子、江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小梅亲传,学习《贵妃醉酒》,回国后她就开始致力于中国京剧在美国的传播,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江苏省文化厅的帮助下,夏威夷大学成为京剧在美国发展状况最好的大学,先后有6出剧目在此上演了9次——魏莉莎称它们为“英文京剧”,因为唱词都是翻译成英语的。那么,“英文京剧”作为京剧跨国界的艺术再现和文化认同,究竟在夏威夷大学经过了怎样的创造和接受过程?本刊记者特地专访了魏莉莎教授。
记者(以下简称“记”):把传统的中国京剧移植到美国夏威夷,并改编为英文版——这样的创意从何而来?与江苏的合作又是如何开始的?
魏莉莎(以下简称“魏”):在中国和海外,很多人把京剧看成跨国界的文化认同的根本,但是同时,中国的很多艺术家和管理者都认为京剧不应该只是一个“民族性”的艺术,而应该是与芭蕾舞、歌剧等同类的艺术。这两种对于京剧的评价都存在于在夏威夷大学的京剧训练和演出中。夏威夷大学从1923年开始就一直在进行亚洲戏剧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江苏省文化厅、省京剧院和夏威夷大学之间开始合作,作为夏威夷大学的亚洲戏剧项目的一部分,江苏每三到四年派三位京剧艺术家到夏威夷大学进行大约6个月的集中训练,并排演一出京剧剧目。在所有的训练、排练和演出中,沈小梅一直担任艺术指导。她和她的学生教授女性角色,她的两个同事分别教授男性角色和音乐伴奏。江苏省文化厅和京剧院帮助夏威夷大学购买主演的服装,并且借用配演的服装。
记:夏威夷大学“英文京剧”的参与者都是外国人,怎么完成从改编、排练甚至到登台演出的过程?其中需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
魏:很明显,大学学生只接受几个月的京剧训练,无论有多么强化,他们不可能像中国专业演员那样在作品的创造过程当中编剧、编曲或者编舞。相反,夏威夷大学英语京剧主要的创作出自江苏艺术家之手。在他们到达夏威夷之前,他们就从自己的代表作品中选择了要教授的剧目和场次,编写了具体的剧本和唱腔音乐。夏威夷大学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帮助支持沈小梅老师和她的同事,在他们的指导下设计制造布景,协调服装、头饰和道具。对于剧目的英语翻译,通常由我亲自参与完成,我们试图保持京剧原有的声腔可以得到运用。对于唱来说,这意味着英语的上下句要与中文原文有一样的字数和音节;在拖腔中,如果可能,还要使用与中文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英文元音。在训练过程中,剧本和音乐都有一些改动,因为沈小梅老师和她的同事们会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情况对角色进行一些调整,以便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长处,避免学生的短处。这样一来,他们对传统表演风格进行的改动比他们自己在江苏时可能要更多。
记:夏威夷大学目前已经移植的京剧剧目有哪些?演出情况如何?
魏:只要情况允许,我们每一届学生都会排演一个京剧剧目,为了给学生不同的体验,在剧目的选择上我们希望有一定的变化或递进,当然,因为我们的合作对象主要是沈小梅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所以我们排演的剧目大都以梅派剧目为主。之前已经排演过《凤还巢》、《玉堂春》、《沙家浜》、《四郎探母》、《秦香莲》、《杨门女将》,6个剧目共排演了9次,其中《凤还巢》、《玉堂春》、《秦香莲》因为受邀到中国来演出而重排过。现在正在筹备的剧目是《白蛇传》,因为其中昆腔的运用较多,而且由于上次《杨门女将》的武戏收效很好,而《白蛇传》中也有很多武戏,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剧目。
目前,通过大量的媒体宣传和几次巡回演出,江苏艺术家在夏威夷大学的创作已经受到许多年轻的美国知识分子的喜爱。在夏威夷,英语京剧的中国观众被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说汉语普通话的中国人和第一代美籍华人,另一部分是不会说汉语的中国移民的后代。第二个部分的成员一直倾向于把京剧看作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说汉语普通话的观众大多是票友,对英语京剧非常支持,为把江苏的艺术家请到夏威夷捐钱,有几位还到夏威夷大学参加京剧培训和演出。像一个学生所说的:“在中国,非专业的演员不可能得到具有沈小梅老师这种身份的艺术家这么多的个别指导。”对参加京剧训练班和英语演出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都有非常良好的反映。很多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和学者,虽然自己不唱,甚至不常看京剧演出,但是他们一定会去观看夏威夷大学的演出,并对英语京剧能够在夏威夷与莎士比亚和国际先锋戏剧同台表演感到高兴。
记:这么多年在夏威夷大学从事京剧教育和推广的意义何在?
魏:京剧在夏威夷大学的推广确实为观众、尤其为参与者,拓宽了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文化认同和艺术革新中的问题一直与接受京剧中的传统和美学价值问题相碰撞。我希望在这个碰撞中推动京剧跨过国界,使京剧成为中国文化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