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5日 星期六

11:21:21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纪念陆俨少诞辰100周年展暨《陆俨少全集》首发式举办
http://www.cflac.org.cn    2008-11-07    作者: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中国画中,山水画以其深厚的传统、浓郁的文人气息、意境悠远的写意情调蔚为大宗。在当代中国山水画界,已故国画大师陆俨少以其“推陈创异,化古为新”的艺术主张以及独创的“勾云”、“留白”和“墨块”的技法,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并与李可染并称“北李南陆”,代表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最高成就。今年适逢陆俨少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艺术大师,展示大师的艺术成就,10月31日,陆俨少诞辰100周年展暨《陆俨少全集》首发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陆俨少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主办,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院、浙江省文联、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画院承办,陆俨少艺术院协办,在历经上海、南京两地巡回展览后,在中国美术馆迎来高潮。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作协党组书记吴天行等出席了开幕式。此次北京站的活动精选了陆俨少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70年代、80至90年代3个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150余幅,充分、完整地展示了陆俨少一生的创作历程和艺术风貌。

    “陆家山水” 独树一帜

    陆俨少1909年生于上海嘉定,自幼好艺,学画始于《芥子园画谱》,师从海派名家冯超然,初学“四王”,上接宋元,他深入传统笔墨精华然后变法,形成自己的突出风格。

    陆俨少打破了一般人作画“由大到小”——先画好大轮廓,然后逐步勾勒、皴点的绘画顺序,他在《自叙》中说过:“我一反此法,而是由小到大,笔笔生发,初无定稿,积小而成大面。”他的这种画法注重“取势”,由取势而得笔,胸“无”成竹,步步为营,避免千篇一律,章法灵动而出奇制胜,对近现代的中国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重视笔墨 引人思考

    在陆俨少笔下,画一点可以变成山石,再变成云水,再变可成树木。陆俨少绘画的这一特点和其成才道路与艺术思想紧密相连。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指出,在近代20世纪的美术大家中,陆俨少先生没有经过太多学院教育,而是由画室师傅带出来的,其知识结构与成才的方式和民国以来的中国美术教育几乎是反向的。在陆俨少的绘画中没有美术的概念,而是只有中国古代的诗书画的概念。“如果把‘南陆北李’做一个对比,我觉得李可染先生更多的是从造型出发,陆俨少先生的山水画更多是从线条出发。所有的造型对他来说都是为笔墨语言服务的,他的艺术是从一种江南文人的诗书画意传统中发展出来的,而不是从写生、速写、造型或者是从课程式的训练中生发的。其实我们可以用陆俨少先生的成才道路来反省今天的美术教育过于西方化和课程化所带来的问题。”陈振濂分析说。

    陆俨少在他的《学画微言》一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艺术思想,即“十分工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艺术家程大利认为,这个观点有别于西式教育,而是重视读书、练字对绘画的影响。陆俨少曾说:“画不必天天动笔,而写字不可一日间断。作画中间点线杂尘,千笔万笔要无一笔败笔。”不少专家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绘画中的书法因素渐渐被冲淡了,这值得人们反思。

    全集首发 史料珍贵

    因为种种原因,陆俨少的作品没有一个非常集中的收藏场所,大都散藏民间,这给全集的编纂带来了不少困难。此次纪念活动则提供了一次珍赏国画大师艺术成就的机会,而在北京站举办首发式的《陆俨少全集》无疑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意义。

    据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介绍,为了将《陆俨少全集》编辑成为我国最系统、全面、深入介绍和研究陆俨少艺术成就的精品丛书,浙江省政府投资450万元,浙江画院自2004年以来就启动了征稿、编辑工作。《陆俨少全集》一套6册精装,书画图稿约1500余幅,精选于全国私人藏家、部分博物馆、艺术馆、高等艺术院校和国家公共会馆所收藏的万余件陆俨少书画作品。其早中晚三期的创作都有一定的比例,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陆俨少的整体艺术面貌。

    近些年来,有关纪念潘天寿、傅抱石、叶浅予、李可染、何海霞、吴作人等20世纪中国画大师百年诞辰的展览活动,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展览,集中体现了20世纪急剧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家对中国画传统的思考和锐意变革的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美学理念、艺术思想,并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画的发展进程。当前的中国画创作、教学、研究普遍呈现出的向传统本位回归的倾向,与他们的艺术实践密切相关。他们的艺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对20世纪中国画的演进、对今天中国画的教学与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这些艺术大师的纪念活动可以进一步引导我们向传统回望,重温那些温润厚重的中国画本体精神。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