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墨迹与情感交织在一起——王献坤的书法艺术
http://www.cflac.org.cn     2008-11-04     作者:黄振忠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让墨迹在历史轨道上运行,让情感在百姓中激荡,一直是书法家王献坤的追求。在他的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一副他自己创作的巨制作品,苍劲有力的笔墨展现着王献坤坚实的行书功底,作品内容是他自作的北京市自元朝以来的历史变迁七言诗。在墙角一处,堆放着一卷卷书法作品,足有半米高,展现其旺盛的创作热情和雄厚的创作实力。近年来,王献坤获得了“国际书画艺术大赛”的荣誉奖、“华人书画艺术大赛”金奖、庆祝建国55周年国际书画艺术大赛一等奖、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和平杯”书法大赛一等奖等等。这些奖励的获得也仅仅表现在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而他对于社会的奉献有何止数百副作品,他以书法的形式走进基层、走进百姓,成为一名群众喜爱的书法家。

    书写历史 传承文明

    用喜闻乐见的书法形式记述历史,是王献坤书法的一大特点,也是其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从北京的历史遗迹到什刹海形成的源流,从城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京郊美丽的风景,都会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有所体现。他一直认为书法是传承历史文明的载体,书法家就要实现这一功能,所以文字和文学的功底对一个书法家来说至关重要。字要美,内容也要美,还要有针对性。

    王献坤擅长写诗,诗书竞美、相互增色。他的诗题材广泛,有写给个人的,有写给机关院校的,有新农村的对联,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歌。他在慰问部队时书写了自作诗:“陆海空雄狮,航向听党令。部优豪气壮,队强唱大风。钢枪卫九州,铁胆铸神兵。长治安天下,城固国昌盛。”挥毫盖章之后赠与部队官兵,受到热烈欢迎。

    他的诗有气魄,有强烈的时代感,意蕴深远,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如王献坤给一位青年人书写的一首诗是这样的:“苍松经霜绿,寒梅历雪红。高瞻心畅悦,远瞩目方明。”他写的每一副作品都是自己胸怀和思想的抒发,也是其书法作品被喜爱的原因之一。

    笔连基层 心系百姓

    “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这句话已成为王献坤从事艺术的座右铭。每年他都到部队、工矿企业和农村为百姓书写春联和作品,为普通战士和工人服务是他最乐意干的事情,并且有求必应、不计报酬。北京市文联组织艺术家下基层,王献坤是去的次数最多的书法家之一。他随首都文艺家参加边境万里行活动,走到过北疆国界,也下东海慰问东海舰队。激情从笔端涌出,豪情随墨韵挥洒。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将精心创作的作品无偿捐献给慈善福利单位,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无论是赈灾还是助残,无论是扶贫还是希望工程,他都热情参加,并以此为乐,展现了首都书法家的心胸和风范。

    个性鲜明 气韵生动

    王献坤的书法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和揣摩,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以凝练灵动的笔墨书写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用笔简洁流畅,意蕴深邃隽永。他擅长行书、隶书和楷书,作品经常参加各类比赛和展览。王献坤注重自身的理论学习,阅读大量的文史哲书籍和古代书论著作。他的墨迹不离古人笔法,但是又大胆创新,创作了不少富有时代精神风貌的艺术佳作。

    王献坤热爱书法艺术,也热情地向广大书法爱好者传播书法经验和理论知识。他先后在一些大学和成人教育院校以及老年大学讲授书法。他在讲解章法布局和篇章局结构时说:“书法的章法结构是骨、肉、精、血、气五者的结合。写字要体现建筑感,要敦实、站得稳、立得住;书法要有艺术性,富有韵律感和灵动感。章法要阴阳互变,借鉴绘画的焦、浓、重、淡、轻五种笔法,使其更趋完美、更有意境。书法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再凝练成一副副美句佳言,才能成为精品佳作。”王献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因为他有正确的理论基础,他的艺术道路才能越走越宽。王献坤性格热情、宽厚待人,他的书画界朋友也很多,他们为着共同的目标,即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笔耕不止、跋涉向前!

    

    王献坤,1951年生,北京人。现任北京北海书画院院长、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