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画界,梅墨生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特聘专家的他在艺术创作上追求意境,被誉为是“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中国画家”之一。在学术研究和文艺批评方面颇有建树,他的专著《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书法图式研究》、《精神的逍遥》、《现代书画家批评》、《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中国书法赏析丛书》(主编8本)、《山水画述要》、《虚谷》、《吴昌硕》、《李可染》等都在学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梅先生对书画家及其作品的评论独有见地、客观全面,凸显了他深邃发达的理论思维和深入客观的艺术观点。他的理论基础从古人精彩论述而来,又不拘泥于既有的理论成果,有创新,有发展,不是人云亦云,且个性鲜明、针砭时弊。本刊记者于近期采访了梅墨生。
记者:当代书坛对书法的界定和理解多种多样,有的解释相当模糊,有的解释采用了西方概念来界定,仿佛与古人的结论不太相同,这让人不免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您是如何理解书法艺术的?书法美学的反映又从哪些方面体现?
梅墨生:我是这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中间当然包括书法艺术。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是与我们的人生观,即对生命的领悟交织在一起,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我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的传统美学就是鲜活生命的艺术美学,书法就是鲜活的生命的艺术。
从事中国传统艺术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越深入越感到艰难。这是因为中国的艺术都与人生密切相关,是人生的艺术。如果将艺术与人生剥离开来,艺术也就不会有什么成果。人首先要明白生命是什么?生活是什么?然后使艺术的生命与生活中的生命合而为一,贴敷在一起。如果一个人对人生的理解非常浅薄,甚至庸俗,那么他的艺术作品也不会有什么价值。古人一直在强调书品与人品的辩证关系,人品不高则气韵不高,气韵不高则生动不至。作品透露出的感觉依靠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体会,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都不同,有人生才有艺术。不仅要对天地万物关心,更要动心,这样的作品才有感染力。
中国的艺术受传统哲学思想左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两大根基,儒家思想讲究尽善尽美,如果不能达于天下,就会退一步独善其身。孔子周游列国体现的就是儒家担荷国家责任的思想,所以中国书法中体现出了庄重、肃穆、中正的庙堂气象。人生总有得意和不得意的时候,生命也总有圆满和不圆满的区别,于是道家思想又追求道法自然、逍遥自适、超凡脱俗,进则做事功有为,退则无为而无不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放浪形骸。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有这样的思想痕迹,如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等语句。所谓书法即人生,人生即书法。
中国的文化精神在世界上绝没有第二个,是其他民族文化不能取代的,这绝对不是精神文化上的自大。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是有人生有艺术的典范,他对女性的透彻理解展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代表了热烈、激动、征服、火爆的气息,然而对比中国书画艺术的精神理想,他的艺术未必就是最高层次的。像王羲之这样的“书圣”,让人能够感受到心灵丰富的变化,每幅作品都有对生命的不同感悟,呈现出的美妙千古流传。李叔同的作品也是如此,每一个时期的书风都与他的人生阅历相符相成,到了晚年皈依佛门,写成了清淡、高迈的书法,那样透明、空灵,像月光如水,这与他的人生是等同的,没有半点做作。
中国的书法体现了生命的流程,体悟生命的鲜活,在于点画中的节奏和形态。生命是一次性的过程,书法的完成也是一张一件,中间没有停歇。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就如同是对待一个生命,见字如见人。生命鲜活体现在作品产生“神”和“气”。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神”与“气”,是把生命的感受以更本质的面貌体现,也是一种递进关系的体现。我们说一个人的状态可以用气色好、神态好形容,代表了这个人的内质。说一件作品有“神气”,则体现了刚柔相济、行云流水。能从书法中理解生命的生动感和鲜活性,理解相辅相成的变化,这个人就有了正确的艺术思维。
记者:这些是否就代表了书法是“艺中之艺”的特性?“气韵生动”又是如何具体表现?
梅墨生:中国书法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艺术。历代书论做了大量的状物比拟来形容书法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产生的美,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书法不属于数理逻辑体系,是象数的体现,象是天象,数是易数,易经有五行、八卦,五行是物质的属性、素质,八卦代表物质的方位、占位。落实在书法上就像永字八法、九宫格、米字格,说明书法基本构成的布置安排。万事万物都有应有的位置,书法也是一样。书法讲究造型,讲究点画布局合理,分黑布白美观。书法家不能用尺子比着写字,全凭眼睛来观察。书法难于掌握就在于此,但能够掌握并且可以信手拈来、不用推敲,就到了书法的高境界。
书法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是“艺中之艺”,熊秉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个定位是很高的。因为书法从生命中来,人首先要明白自己如何活法,在艺术生命与真实生命中如何合而为一,即人和艺如何合而为一。书法学习要慎始,就是慎于开始,这又与人生是一样的。人生不可以重新再来,书法笔画运行当中也是不能停顿的,是不安排的安排,所以一开始就要想好字的大小、轻重、正斜等。一个人学书法开始要找一个好老师很重要,就像是婴儿喝对了第一口奶一样。有人拿作品给我看,我就说他第一口奶没有喝对,因为研习书法取法和方向至关重要,决定一个人以后的水平高低。当然第一口奶喝得不对也可救,因为毕竟还未成年,只要不是学的野狐禅和江湖禅就好。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人书俱老”。这个“老”不只是年龄上的老迈,八九十岁的老人书法写得不好的也多的是,这个老不仅局限于年龄概念,王羲之到老也就五十多岁,你能说他的书法不老道吗?“人书俱老”关键是书写者是否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人生的感悟是否深刻。王羲之在失意时可以悟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就是他超出常人的人生感悟。
唐代张怀瓘说书法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这一个“相”字就是形态,古人除了用自然万物来比喻,如怀素观夏云多奇峰,以天地为师领会书法的造型和笔势的变化。更多的是用人的身体来形容,就像是苏东坡所形容的“筋骨血肉”,非常生动,令人充满想像。有骨没肉不行,有肉没骨也不行,要做到恰到好处,增一分太长、少一分太短。形态必须要从模仿、临习开始,到研究深入。学习古人笔法时,要以我神入他神,要舍我。我神、他神是清代刘熙载提出来的。到了自由运用的阶段,即“我书臆造本无法”的时候,就要以我神为主,其它的笔法、意境是客,要有自我的风神气度。没有“我神”的作品,作者都没有自信。
中国的书法除了讲究“神”、“气”之外,还讲究力之美,力的体现在内涵,是“藏锋灭迹”之力,是“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之力,这也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含忍、坚韧,如绵裹铁、如锥画沙,隐而不发,内含刚劲。每个字中要有字眼,这个眼是关键,是最具视觉焦点的地方。有些人将草书写得像绳子头缠绕在一起,让人看了心乱如麻,这是他不懂“作草如楷,作楷如草”的道理。习字先求稳求正,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平中求欹,欹中求平。艺术类似宗教,安妥人心、感化人生,书法从本质上要安定我们的心,使之更从容、更沉实、更淡定、更平和,让生命高一个境界,更深一个层次,发生质的变化。如果作品看着不舒服肯定是哪里出了毛病。所以要亲近有文化的人、有修养的人,吸纳清纯的气息,以养自己的清正中和之气。现在有些年轻人刚到20多岁就写李叔同晚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书法,显然不合适。
记者:能否根据您自身从事书法研究和实践的体会谈谈对当代书坛一些现象的看法?
梅墨生: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也是实践者。我是书法圈外的边缘人物,冷眼看去,真正有独立品格的书家太少了。我记得刘熙载有关于书气的论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荀气,皆士之弃也。一个自命为是从事艺术的人首先要思考自己的生命与胡同里的大爷大妈的生命有什么不同。现在的许多书法实践者都很聪明,知道怎样写字,但就是气韵不足,因为他们并不是以正气、中气、真气来写字。书法家如果与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字的气格就上不去。邻居家的老大爷、老大妈因为煤气、水电涨钱就会焦虑、烦燥,会因为大白菜涨三分钱就骂人,而你的人生如果与他们完全一样,甚至因为白菜涨三分着急得更厉害,那你的书法作品中怎么能体现儒雅、清和的书卷气呢?如果没有与众不同,那么这个“艺术家”的头衔就得画个问号了。
自从外来的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以来,可以说多种理论风起云涌,传统艺术甚至也可以用“失魂落魄”来形容。特别是近一二百年来,中国的文化自悲情绪相当浓重。书法界也突出地表现为一些现象,比如“秀”风充斥着书法界,今天您敢秀大字,我就敢秀小字,你敢秀柔美我就敢秀刚强,你敢秀条幅我就秀册页。对于一些作者和作品的品评也是如此,当代中国的一些权威艺术水平究竟如何,得历史来做结论,一些被追捧的作品用我的文化感受来看也没什么了不起。但由于市场的炒作和媒体的推波助澜,好像你不说好、不去学它就显得俗,而我却想保留看法坚持自己的观点。
艺术市场的火热、资讯科技的发展,使人的心不免有些浮躁。一些人做事根本不管后人如何评价和看待我们,为了利益可以什么都做,不惜糟践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写书法就像布置图案一样,扭捏做作,不真率、不自然、不清新,好像全是一种类型、一种流行风气。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会儿刮王铎风、一会儿刮米芾风、一会儿又全是魏碑,弄得人都提不起兴趣看书展,盖上名字都不知是谁写的。许多作者模仿谁像谁,然而就是没有自我。你写的字是否高雅、清和、正直?是否有文气、书卷气、堂堂之气?这才是书法审美的最高标准。书法家要有品质、有个性,还要有自信,学会领悟书法中的气息,来透视作者的气质。任何时代都只有领潮者受人看重,而追随者都是不能长久的。如果一个人只是因为写字好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其艺术品格是欠缺的,首先这个人要是个人物,他的字写得好就会有更深远的意义。于右任的书风纵横大气,与他作为国民党的元老、85年的风雨历程息息相关,他以儒家思想入世,担荷国家责任,到了晚年孤身在台湾,贫穷到写字用的纸都要别人送,艺术对于他来说只是消遣和寄托的手段,我们看到的气魄却是吞吐大荒。不是他的笔法、结构和章法都尽善尽美,而是体现了开张、磅礴、厚重、正大的气息,所以后人记住了他的书法。是大英雄都是真本色,是大艺术家也皆是真本色,必须是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写出有“神气”的作品,也能够品评出作品中的“鲜活生命力”。
我崇尚书法背后有大写的人的书法,当然,有大写的人的书写,必须经过人文的积淀与过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