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遮羞保暖的功能,而且还沉淀着许多人类文化活动的痕迹,具有记载文化、见证文化的功能。服饰作为舞蹈的延展材料,在民间舞蹈中仅次于动作和音乐,所以它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不仅制约着民间舞蹈动律发展的风格特色,还体现着许多民间舞蹈的本质特征,在大多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它自身就是舞蹈主体(例如斗笠舞、披毡舞、草裙舞、甩袖舞、象帽舞等等)。
法国美学家巴特说:“衣着是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它是处于纯粹状态的语言……时装是在衣服信息层次上的语言和文字信息层次上的言语。”这段话说明,作为一个民族最简易的识别方式就是观其服饰,在其中可以查找到该民族的民族审美与进化历史,以及与其他族群的区别特征,可以说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族群认同”的标识之一。比如在色调的选择上朝鲜族尚白,彝族崇黑,汉族喜红、黄,回族好白、绿。在服装款式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也是各不相同,例如我们常说的北袍南裙,在北方长袍是有些民族男女通用服饰,而在靠泰国、缅甸的亚热带地区,女性标志的裙子甚至是许多男子的日常服饰。
上述例证说明,表面上服饰对于人体是一种外在的设计,可是在内部它却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物质外化,可以说是相互渗透,不分彼此。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认识,早已从实用主义功能性特征中分离出来,演化为一种主客体审美的认同过程,即人们通过服饰表达自己的内心喜好,在其背后隐藏着的是该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审美动机及文化审美心理。
民族服饰中的式样、图案、纹样也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历史信息。例如汉族人喜欢将龙凤作为衣着上的装饰物;苗族喜欢将牛绣在身上,妇女爱戴沉重异常的银制牛角作为装饰;彝族姑娘出嫁时送给新郎的服饰礼物上绣有马樱花的图案;壮族衣服上有太阳纹,纳西族七星披肩代表的是青蛙的抽象图案等等。这皆映射着民族深邃的文化理念,它把本民族远古的图腾信仰通过服饰呈现出来的同时,进行族群认同的建构,同时强调本族群的优越性特征。
民族的宗教信仰,也会在服饰中得到体现和表达,它常常表现为将宗教教义由一种宗教习惯逐渐演化成一种服饰的着装习惯。如因伊斯兰教义的制约,穆斯林女性必须以面纱或盖头遮脸,防止丈夫以外的男性窥视,同时在服饰上永远不会有人或物装饰形象出现(因为伊斯兰教教义中反对偶像崇拜)。为此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服饰色调的选择上更多强调白色,就如同穆罕穆德对教民说得那样:“你们穿白色的衣服,它是你们最好的衣服。”所以白色成了伊斯兰国家服饰的流行色。
由于民族服饰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因而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着装起着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它“族群认同”的标识,当人穿上一件民族服饰,会很容易找到这个民族的感觉,感觉到自己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一员。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诱导其表演的欲望,教师在这种氛围里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对民族内心情结的感悟,学生可以从款式与色彩中感受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东西,并在服饰的装饰与色泽中找寻到一个民族内在的宗教情节与图腾崇拜的遗迹,从而达到对这种情感的内模仿,用来制约、规范、修饰一个民族舞蹈外在的动态形式。再次,通过服饰的制约,可以规范找寻一个民族舞蹈所特有的动态审美。例如跳傣族舞时,女舞者在傣族所特有的筒裙制约下,高抬腿是不可能的,朝天蹬、控后腿以及一些步幅较大的动作也不会出现,更多的是柔和的屈伸小后踢步与三道弯的运动体态;这造就了有别于其它舞种“这一个”的动态形式。
尽管在现实教学中,尚存在着穿着民族服饰不利于发现学生的动作失误的问题,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尊重一个民族舞蹈的本体特征则是更突出的时代课题。穿着民族服饰学习民族舞蹈,找寻民族情结,规范民族舞蹈动态,应该是今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发展传承的盛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