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我与刘德润是大学同学,又是同事、好友,同是刻版画的出身,没想到毕业数年后,他竟“跳槽”干了油画。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刘德润改道于3年之内,与同行看来是“不孝之子”,但正是这大起大落的风度,促成了他的独特风格,使他连连中奖,一跃成为山东知名青年画家。
刘德润是以《沂蒙娃》一举成名的。此后他一鼓作气画了近10张沂蒙娃,在方方正正的画面中,每一个沂蒙娃都是半身、头戴虎皮帽,透出一副只有画家自己才能说清的表情。深沉的背景衬托着极富戏剧性的山区儿童稚朴的脸,令人想起大师伦勃朗的肖像处理:利用明暗兜角使视觉中心集于面部,细腻的质感表现和有意识的肌理处理形成对比;版画黑白构成的素卷使画面加强了力度,匀称而饱满,既精致又完美。在刘德润近期的作品里,我较喜欢《山村少女》之三《小霞》,这是一幅穿红棉袄的山村女孩半身像。在“小霞”身上,有着一股早熟的影子和孤独感,深色的背景下,一双温情、羞怯的眼睛静静注视着观众,像是在诉说一段往事。不难看出,作者对乡村穷苦孩子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在这里,“虽然衣衫破旧,却包裹着纯净的心灵;虽然境遇坎坷,却神情昂然,充满自信”(作者语)。我们知道,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除了作者具有相当的艺术技巧外,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作者必须对所表达的人、事给予真诚的爱。这“爱”不是一个泛指的“喜欢”,而是倾一身全力、竭一身功夫去投入,去体验表达。梵高之所以能在艺术史上给后来者留下辉煌的一页,就是因为他“渴望生活”,全身心地去创造,去爱,将他的灵魂全部地放在缪斯的天平上。我想,艺术表现的根源在何处?就在于作者用从生活中感悟的深刻人生理念与完美的艺术创作技巧,对自身不断修炼和“更正”,以及投入自然、把握自然的一种能力。
出生于黄河岸边的刘德润,自小便有一种山东人质朴、真诚和倔犟的性格,像他笔下的沂蒙娃一样,内心的善良驱使着他,使他这“黄河娃”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沂蒙娃”作为表现对象。在众多表现沂蒙山区的画家中,能像刘德润这样把真情流于笔端且画得如此“道地”的作者,确是寥寥无几。纵观刘德润的作品,给人总体印象是对于人生与自然省思后的达观,没有激昂的说教和愤世嫉俗,没有讥讽、嘲弄的戏虐,亦没有“看不透生活“和“调侃”味,而是以“静观”的思索,诠释那兼具乡土情与时代感的内心世界,使那静静的画面超出了感觉的范畴,相对于激情的沉默,已更切近艺术语汇中的本质——深藏于画面之中的意向和力度,在潜移默化中捉住了观者的心。技法方面,构图的整合饱满及画面的结构处理,黑白反差和光线的运用恰到好处;人物脸部的“润”与衣物背景的“糙”相映成趣,色层厚薄、笔触的走向及造型的坚实等无不显示了画家具有深厚的素描功底。马蒂斯在谈到自己的一系列自画像时说到:“应该使鼻子看上去像是在脸上生了根似的,耳朵看上去要像是在头颅内部盘旋而入,下颌看上去要像是悬置着似的,两只眼睛看上去要像同时落在鼻子和耳朵之间,要表示出眼睛凝视时的张力,并且要使它在所有的线条画中都具有一种一致的强度……”我想,刘德润的肖像画正体现了这样一个造型原则。
刘德润 1950年出生,号刘齐,山东齐河人。197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分配至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油画学会副主席、山东省艺术品鉴定委员会油画鉴定专家、美国油画协会会员、美国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