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展与奥运会相关联的意义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地位决定着其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奥运会作为一个巨型的展示会,它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全球平台,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主办国。北京奥运会的召开,给了中国在国际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机会。它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融入世界”的战略相配合,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发展机遇。
与现代奥运会同样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国际美术双年展,一直被比作“艺术的奥林匹克”。在现代奥运会被越来越大比重地注入文化因素后,双年展与奥运会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与同名双年展,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与同名双年展,在韩国举办的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与光州双年展等,均或直接或间接地做了印证。为烘托北京奥运会这一百年盛事的人文气氛,从2003年创办之初起,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简称北京双年展)就将推动奥林匹克精神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作为发展目标。2006年初,经与北京奥组委沟通,确定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为“色彩与奥林匹克”,旨在表现当代艺术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在关联。色彩所具有的丰富性寓意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也象征着它一经调配即可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缤纷景象。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命哲学,倡导人们实现身体、意志和心灵的整体平衡。色彩与奥林匹克这一主题,就如在美术与奥运之间架起的一道彩虹,通过这道彩虹桥,人类构建理想世界的梦想将通达更高更新的境界。
色彩渲染奥林匹克
2008年7月8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个月之际,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登场。作为展期贯穿北京奥运会的大型国际美术展览,主题充分显示了与北京奥运会的关联性和一致性,被北京奥组委列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活动。300多名各国参展艺术家专程来华出席了隆重的开幕式。《人民日报》报道:“在北京奥运圣火即将熊熊燃起之际,堪称‘艺术的奥林匹克’的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帷幕先期拉开。81个国家701位艺术家的747件参展作品,围绕‘色彩与奥林匹克’的主题,在笔墨淋漓中、在色彩辉映中、在形象雕刻中,演奏着力与美的交响。用色彩渲染世界人民心中的奥林匹克精神,以艺术传递人文奥运信息。‘色彩与奥林匹克’主题展,在当代艺术与奥林匹克精神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东西方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桥梁,这也是本届双年展主办者的美好愿望。”
全球第一大通讯社英国路透社称:“色彩与奥林匹克主题展览,其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样化吸引了世界的瞩目。”作为全球各大媒体的供应商,路透社制作了一部相关的新闻短片,该短片已被中国香港、日本、英国、意大利等电视台所采用。拥有160多年历史、2007年获世界最佳媒体殊荣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也称:“非常关注本届双年展,希望了解对于今年双年展的主题与奥运会的结合,主办者是怎么考虑的。”作为下届奥运会的主办国,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盛誉的英国权威媒体关注本届奥运会主办国的文化现象,此类报道又被其它国家所采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奥运会不仅是体育运动的盛会,也是东道主的文化博览会。这个现象,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历任领军人物不断倡导的结果。
中外艺术界反响强烈
展览开幕以来,喜迎八方来客,中外观众参观踊跃并以不同方式纷纷留言,表达着各自的观感。福建一位讲师带领36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专程来京参观展览。一位姓王的观众表示:“作品丰富,形式上有创新,紧跟时代主题,是本人参观过的最好的双年展。”一位曾经学画的观众感叹:“看完后有种强烈的要重拾画笔的冲动。”
北京双年展作为一个不同于世界其它各大双年展的、强调绘画和雕塑的当代形态的独特展览,欢迎每一位来参加北京双年展的嘉宾都表达一下对展会的感受、评价和建议,以便把它打造成更具影响力的国际美术交流平台。以下让我们再看看国外友人的感言。
中国美协目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英文简称IAA)的轮值主席国协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管国际间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官员西奥巴尔德女士,近日从巴黎致函身为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的刘大为先生,对其来华期间受到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并赞扬北京双年展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也为国际艺术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希望双方今后可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梵蒂冈博物馆馆长布拉内利先生透露:“我是一个离罗马教皇比较近的人,现任教皇始终对中国非常关注。在本届北京双年展上,我看到了一些很美的艺术品,有中国的艺术,也有其他国家的艺术。我相信将会有一些中国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史中留下足迹,其中几个可能就在本届北京双年展中。从外交上来说,目前梵蒂冈还没有与中国政府正式建交,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变化,文化上的交流会先开始。”
各国艺术家热情洋溢的感言不胜枚举,还有一些来京或未来京的参展艺术家主动提出要捐出展品,“因为我向往中国,我对中国有很大的期待”。2008年夏天在北京的这次“色彩与奥林匹克”的历史聚首,必将成为各国艺术家的永恒纪念。作为新中国建国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美术盛会,其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庞大规模,更在于各国艺术家能够在奥林匹克的名义下接触和交流。
中央领导与外国贵宾参观展览
7月18日晚,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场的成功举办将整个展览推向高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领导同志观看了北京双年展。李长春仔细参观了每个展厅,在一件件美术作品前驻足观看,认真听取工作人员的讲解,不时向有关人员询问情况。在饶有兴趣地欣赏完各国艺术家们专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以运动为主题的作品,尤其是看到很多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和紧急创作的抗震救灾题材的作品后,李长春高度评价了这个展览。他说,这个展览办得好,一些获奖作品很不错,可以看出下了很大的功夫。
李长春还对举办这个展览的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中国美协的有关负责同志说,艺术给人以真善美的享受,真善美的标准具有普世价值,因此美术作品也要重在弘扬真善美。李长春强调,当前美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但是更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创作出代表当代中国形象、体现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李长春指出,我们的展览不仅要办出自身的特色,还要在世界美术领域掌握中国的话语权,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努力推出更多当代优秀美术作品,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许多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中外贵宾也慕名观看了北京双年展。8月12日上午,挪威王后索尼娅的专程观展为双年展主展馆的闭幕画上完美句号。
值得一提的是,为迎接8月4日国际奥委会120次全会在国家大剧院胜利召开,国家大剧院拟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奥委会高层领导使用的贵宾厅进行装修布置,提出希望借北京双年展景泰蓝作品《好山好水好地方》于8月1日至10日展陈于贵宾厅,因为该作品是表现中国文化的绝佳摆件。于是,该雕塑8月1日从中国美术馆转移到了胡锦涛主席和罗格主席莅临的国家大剧院贵宾厅。《好山好水好地方》包含了山石、荷花与水的梦幻景观,为国际奥委会全会增添了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
主题性创作不等同于概念化诠释
在当下艺术界,一些艺术家不愿从事主题性创作,更愿意去进行一些题材轻松、易于个性发挥的艺术创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主题性作品往往创作难度较大,受约束的因素较多。考虑到这个问题,早在2006年草拟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章程时,策委会就明确指出:参展的艺术家们在“色彩与奥林匹克”这一宽泛的主题下有广泛的选择题材、体裁和样式、风格的自由。作品可以与体育竞技有关,也决不局限于体育运动题材。主要要求艺术家们从奥林匹克倡导的人类和平、和谐、共同进步的精神中获得启发和力量,勇于创新,从当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美感,创造出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当下生存状态、反映他们的渴望、期待与理想的艺术作品,以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展现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
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无疑会被载入史册,而同样已被载入史册的作品《首届奥委会成员》们,同样值得我们怀念。吴为山选取《罗格》手拿微型照相机摄影的瞬间,表示他在定格历史瞬间之际,历史也定格了他。徐唯辛描绘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肖像》,这位孤胆英雄身着白色跨栏背心,双眉微颦,目光坚定而沉着。
奥林匹克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摇篮《爱琴海》静穆幽深,寓意着奥林匹克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新北京系列之一、二:鸟巢、水立方》,是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它的落成从视觉角度说明这个奥运举办城市已经准备好了。12件一米高的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中国门》向世界敞开,这是一种包容而广博的文化态度,开放的大门等待着拥抱世界。
在国家和人民遭遇重大危难的紧要关头,用艺术创作来记录这段艰苦卓绝的历程,反映时代重大主题,是中国艺术家庄严的历史使命。在展览筹备的最后阶段,北京双年展紧急特邀了几件反映抗震救灾题材的作品,以记录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对抗突发自然灾害的动人场面。
本届双年展并没有因为与时政的契合而忽略一贯坚持的多样性。北京双年展仍然关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多样性表达。有中国观众因初次见到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等国的作品,“为新鲜的视觉兴奋不已”;而原以为中国油画怎么也不可能达到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西方油画之水准的美国艺术家,感慨道:“今天看了冷军的油画,我服了。”5个特展在配合主题的同时,充分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英国特展的鲜活生动、挪威特展的清疏隽永、蒙古特展的粗犷豪迈、墨西哥特展的魔幻神秘,以及当代国际版画艺术多元发展的态势……历经3届的北京双年展就像拥有了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尽可能多的人文景观。
追求完美 永无止境
《女跳水员》是本届双年展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在清新舒展、以蓝白为主色调的画面中,一位健美、时尚、性感的女跳水运动员正在深思冥想。简洁、优雅、明快的构图给人以美的愉悦和对体育天地的无限遐想。正是追求完美、超越不止的精神促使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达到各自的“终极”目标。8月9日,在北京双年展研讨会上,各国艺术家围绕奥运精神与艺术追求等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反映了全球视角之下,艺术与作为国家性活动——奥运的关系。
正如“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的目标理想一样,“没有终点”的追求是艺术的理想目标。对艺术创作而言,高度和广度是永远的未知,所以说,竞技的追求与艺术的理想是和谐统一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是艺术与体育的一致目标。艺术对精神的诉求也与奥运对理想的坚持有着同样的方向。艺术应该汲取奥运的力量攀登更高的山峰。
北京双年展被媒体誉为“当代国际绘画雕塑的中国支点”,“以传统架上艺术——绘画和雕塑为主的国际大型美术交流‘巨轮’”,作为制度化的展览,北京双年展必须拥有永无止境的求索目标,她应该以独特的魅力不断体现“和谐、交流与发展”的文化主题。2008年的北京,美术与奥运同行;未来的日子里,北京双年展需要永远与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同行。
(此文作者为中国美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