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校舞蹈节推动中国舞普及
http://www.cflac.org.cn    2008-09-19    作者:陈丹    来源:中国艺术报

    “香港学校舞蹈节”俗称为“校际舞蹈比赛”,是一个由香港教育统筹局、香港学校舞蹈协会、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合办的一个校园舞蹈艺术比赛。这个舞蹈比赛目的在于提高香港学校舞蹈水平,提供机会让全港的学校交流舞蹈文化,同时也通过舞蹈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及地区文化特色。“香港学校舞蹈节”如今已经踏入第43周年,由一个学校的课外活动发展到现在成为香港学界的一个重要活动,对于社会,学校舞蹈节为香港培养了一批舞蹈观众;在舞蹈界它更具影响力,特别是在舞蹈教育方面,它促使香港舞蹈走向普及,促进了香港舞蹈的蓬勃发展。中国舞走进香港迄今近半个世纪,得到成功的发展,与香港中国舞的教育有密切联系,而“香港学校舞蹈节”在香港中国舞教育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965年,在教育署的高级教育官金波露的提议下,举办了第一届香港学校舞蹈节,任命体育督学李陈宝芝、教育官梅美雅负责筹划,聘伦敦芭蕾舞学院钟金宝、郭世毅、王仁曼、刘兆铭等为顾问及评判,邀请官立学校参加。参加者必须演出规定的西方土风舞及一个自选节目。自选的舞蹈节目并没有任何限制。当时只有24间官立学校,派出24队共220人参加,这是香港学校舞蹈节的开始。

    1966年,第一年的成功举办反应热烈,参加的学校从官立学校扩展至全港所有学校,于是吸引了114所学校参加。同时在中学组增设东方舞项目,在这一项目里中国舞占了最大的比例。1982年中国舞成为一个独立的比赛项目进入学校舞蹈节。至2007年,“香港学校舞蹈节”已经成功举办了43届。参赛的学校共653所,人员共22032人。舞蹈种类包括:西方土风舞、中国舞、东方舞、现代舞、儿童舞、爵士舞、体育舞蹈(包括:恰恰恰、华尔兹及牛仔舞)。表演的形式分为群舞、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组别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中学、特殊学校。设有编舞奖给予在舞蹈的设计及编排上达到较高水平的编舞者。学校舞蹈节从当年的单一比赛发展到现在如此大的规模实在难得。

    资料数据统计显示,中国舞在学校舞蹈节有重要位置,中国舞的节目所占的比重最大,在小学组基本有一半是中国舞节目,中学组中国舞节目占三分之一。中国舞在学校舞蹈节中中学组、小学组都占最大比重。在舞蹈节中获得优等奖的种类中,可以看到中国舞仍是占最多比重的舞种。最近一届中国舞得优等奖的节目占总数的47%。学校舞蹈节中中国舞剧目质量最有保证。

    “香港学校舞蹈节”对于中国舞在香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舞蹈节,培养了一群喜爱中国舞艺术的观众,成为拓展中国舞观众群的重要一环,从而使香港中国舞在舞蹈界能够占有一定的市场和观众群。现在学校舞蹈节每年参加中国舞的人数不断递增,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喜爱中国舞蹈文化,进而使香港学生认识祖国、认识自己的民族。

    2.香港本土只有三个专业舞蹈团体,每年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极其有限,香港演艺学院每年的毕业生多数是成为无固定职业的独立艺术工作者。而投入学校舞蹈节是大部分毕业生的选择,学校舞蹈节养活了许多舞蹈艺术工作者。

    3.学校舞蹈节是许多舞蹈爱好者的启蒙老师,每年培养不少喜爱中国舞的学生,为香港业余舞蹈团体和专业舞蹈院校提供生源,使香港的中国舞教育生生不息。

    4.学校舞蹈节是一个连接香港专业中国舞教育和业余中国舞教育的载体。它为专业中国舞教育提供生源和毕业生的出路,专业舞蹈团体到学校进行舞蹈推广,激发了学生参加学校舞蹈节的热情,并由此开始成为专业舞蹈团体的观众。

    5.学校舞蹈节的比赛项目,由以往的西方土风舞发展到现在包括多个舞种的比赛,逐步成为一个东、西方舞蹈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前卫的,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学生都能够以愉快的学习方式体验不同舞蹈艺术,学习以欣赏的态度接受不同的舞蹈文化。这种多元的、开放的态度,使香港舞蹈界能够拥有一个创作自由、多元开放的空间。

    香港基层的中国舞普及是这个城市的中国舞艺术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香港中国舞独特的传承方式。而在此进程中,“香港学校舞蹈节”是各个环节中的一个重要中枢,它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