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的谢幕展览,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央美院主办的“人民·历史——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于9月5日开幕。展览以“人民”和“历史”的双重线索,勾勒出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人本主义面貌。展览由民国美术、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和新时期美术3个专题组成,分为两个阶段展出:第一阶段从9月5日至9月21日,展出1918年至1978年的美术作品;第二阶段自9月27日起至10月22日,展出新时期美术作品。
在民国美术部分,展览推出了徐悲鸿、滑田友、彦涵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油画、国画、雕塑的经典之作,同时展出了相关美术文献,放映了《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影片,反映出中国艺术家在动荡年代对现实和人民的关注;“毛泽东时代美术”专题则分为建国17年的美术和“文革”10年两个阶段,以呈现和阐释为主要方法,突出每一时期的重点,并使其充分呈现主题。
即将展出的新时期美术专题将以“反思文革”、“乡土绘画中的人道主义意识”、“人文理性”、“回归现实”、“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都市人文”、“性别与身份”、“走向多元”8个主题展开,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新时期美术的代表作将带领观众进一步拓展“人文主义”的外延。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在谈到展览的主题时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到不屈抗争进而图强崛起的历史,这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美术不同于西方现代美术发展过程的独特性。这种具有“后发现代性”特征的中国现代美术,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现代美术发展过程的多元文化价值。前辈艺术家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在诸多限制的文化空间中,发展了具有东方美学气质的中国现代美术,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继承的珍贵财富。由此,展览的社会学重心移位于20世纪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转折与事件,人民在每一历史发展的重大时期的集体表现,同时也从微观角度展示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展览的美学重心,则在于选取20世纪具有重要审美价值并能深刻反映中国人民精神状态的代表作品,围绕具体的历史社会背景,深入研究并挖掘这些作品及艺术家的人文精神与艺术语言的创造价值,揭示这些作品与艺术家在20世纪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中的相互关联。
在美术作品所呈现的20世纪历史中,“人”的主题鲜明凸显。本展策展人殷双喜说,20世纪的艺术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理想,其实质就是在人性、人道、人本3个不尽相同又互为联系的方面追求具有普世意义的人文主义理想。著名画家侯一民也表示,在“人民·历史”这两个词中,他最喜欢“人民”,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与源泉;他希望年轻的学生们都能通过展出作品看到人民在创立和建设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伟大作用,也都能在“为人民的艺术”上有所探索。
此次展览结束后,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将不再举办展览。为此,主办方特地在展厅入口处设计了楼梯,以使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在陈列馆正立面安放了半个多世纪的浮雕,感受岁月的流逝和艺术的永恒。同时,为了配合中央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活动,主办方将会组织校友集体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