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期4天的第三届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开幕。作为旨在打造“完整亚洲”概念的博览会,艺术北京邀请了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画廊和媒体机构参展,为秋日亚洲的众多艺术活动再添一抹色彩。但在持续了3个小时的VIP预展上,却少见重量级收藏家的身影。如何以更为宽阔的博览会平台吸引更多收藏家在预展的“黄金时间”鉴赏艺术品,似乎仍是国内各大艺博会需要考量的问题。
相比巴塞尔等“好到能与双年展抗衡”的艺博会,国内的艺术会展绝少见到预展几个小时创下数亿美元成交额的景象,熙来攘往的预展更多时候挤满了评论家、媒体记者和艺术院校学生。通常判定博览会能否成功举办有3个重要因素:画廊质量、服务水平、购买力。虽然此次艺术北京选在9月初这个艺博会、双年展“扎堆”的时机举办,客观上造成了一些VIP藏家的分身乏术,但难以吸引固定数量的收藏家并维持一定的购买力,始终是国内艺术博览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据一些媒体报道,国内有着近7000万人的收藏大军。艺术评论家朱其也做了统计:这两年参与当代艺术收藏的人士占了“艺术收藏人口”的70%,但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持续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元老”只占30%;红门画廊、环碧堂画廊等也透露,他们的主顾有60%到70%都是国内买家。
市场的活跃、明星艺术家的层出不穷、拍卖天价的不断涌现,使热钱持续投向中国当代艺术收藏领域。但中央美院教授赵力仍认为,当代艺术领域中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买家:“欧美市场收藏群体的形成链条是‘消费-投资-收藏’,而我们正好相反,少数收藏家的明星效应和市场的火热带动了很多人投身到艺术投资和消费中来。这一新兴群体的投机性行为受市场因素影响很大,面目构成也难于把握,经常发生盲目购藏、跟风的现象,而忽略了那些需要时间来证明其价值的艺术品。”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也表示,目前市场上持投资目的的收藏家占多数,为艺术爱好而收藏的人士“凤毛麟角”,从表面看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同时也是博览会的一种缺失,但其实这也是西方艺术市场发展所经历的一个过程。
虽然如董梦阳所说,市场上大量存在着“不断购买艺术品,但不知道为什么要买”的新晋藏家,他们目前仍不能成为艺术博览会的主要营销对象,但从2007年《Art Review》杂志评选出的世界艺术界权利榜中收藏家名单占到1/3强就可以看出,收藏家群体的整体实力明显上升,他们正在依靠巨大的财力影响艺术世界的形貌特征,并演化出艺术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而作为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媒体、经纪人、收藏者多方出席的“圆桌会议”,艺术博览会有必要为资本的持有者与艺术品“搭桥”——为培养收藏群体起到一定的作用。
策展人韩之演表示,艺术收藏者需要在与一、二级市场主体——画廊、拍卖行、博览会的沟通、接触中逐渐培养起来,同时艺术教育也应当跟进。董梦阳表示,单纯模仿成熟的博览会模式不太现实,艺术北京打造“亚洲概念”,做好区域性博览会,就是希望促进同一地域内画廊之间的交流,给它们提供一个平台,让它们可以探讨包括培养、引导收藏家等在内共同面临的问题;同时博览会也要在展会期间举办市场研讨、讲座等教育项目以培养未来的收藏家。
鉴于目前国内的艺术博览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面貌与特色的呈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画廊的发展,而国内画廊的年轻化促使年轻VIP群体正在形成,一些艺博会看到艺术的审美、消费低龄化的倾向,在展会中准备开设“买得起的艺术区”。对此韩之演表示,这一举措虽然脱胎于西方成熟的艺术博览会模式,但如果用心去做,还是能体现出本土的运作特色,希望这些特色能为年轻的收藏家在收藏事业上的起步奠定基础。
艺术博览会只有短短几天,它的发展离不开收藏家的支持,同样它也不能对收藏家的培养放任不管——从根本上说,做好展会的VIP服务、为画廊赢得会后的推广与营销时机、通过研讨会和论坛使收藏家逐步建立明确的收藏系统、学术标准,不仅对进入博览会的画廊、收藏家,而且对提供这一平台的博览会而言,都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长期而积极的参与。就如同本次艺术北京VIP特展的名称:“把目光点燃”,如果能用自身的努力将收藏家的目光点燃,同样照亮的也有艺术博览会蓬勃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