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上海双年展:对“快城快客”的温情触摸
http://www.cflac.org.cn    2008-09-19    作者:冉茂金 涂辛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列长47米、运送知青上山下乡的火车,轰隆隆冒着浓浓的白烟,停靠在上海美术馆正门前的“上海双年展站”,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这样描述这个名为《移城》的大型装置作品带给观者的视觉冲击:“它迅速让人感受到一个浩大的城市化历史,把我们带入一个难忘的记忆当中,以及促使我们对城市和乡村的巨大变化产生深深的感慨和思索。”而这样的感受和思索正是第七届上海双年展最直接的效果诉求之一。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这样定位上海美术双年展:以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为依托,以艺术探索的形式关注城市生存发展的状况,这是上海双年展一贯的主线。循着这一主线,以“快城快客”为主题的本届上海双年展依旧关注着城市化,但进行了新的掘进,把视点聚焦于城市的主体——人。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59位(组)参展艺术家从各自的角度切入主题,揭示城市迅捷变化中人群的多元身份,通过外乡人/城里人空间迁徙的观点,移民/市民身份转换的观念,过客/主人家园融入的观感这3个层面切入城市与人的命题,展示今日国际大都市中积极移民与文化融入的新趋势,探索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这些宏大背景下,在城市急速膨胀和人口快捷流动的生活里,进而思考城市是否能让生活更美好及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李磊馆长如此阐释。

    追求城市化中的人文关怀

    在本届上海双年展学术团队眼中,城市化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城市化率也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城市化是中国在21世纪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城市化正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城市里原有的市民在旧与新的生活方式的转换中,大量农村人口在向城市的涌入中,他们如何能够适应快节奏、高效率、契约化的环境,如何能够进入现代都市的精神反应?“快城快客”这个主题就是想展示城市的剧烈变化,并且把我们每个人带进城市性和时代性的思索中,进行一种人文关怀。这样的艺术探索扣住了城市发展的主脉,进而也扣住了城市大众的心弦。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理性意识,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作品具有了广阔的时空表现,对上海的城市发展进行了近似于考古学意味和编年体形式的发掘与展示。在这种历史性眼光的打探下,整个双年展呈现一种温情脉脉的回顾、眷念、感慨的气氛,一种老照片式的对城市快速变迁历史的承认与享受,而甚少有时代转型中新与旧撕裂过程中的疼痛感。这样的一种情绪主调更适于去营建一种“诗意的栖居”,达到“让生活更美好”。

    在上海美术馆的外墙上,攀爬着中国艺术家陈志光的160只不锈钢彩色大蚂蚁。这种百折不挠向上攀登的精神象征着移民不断进取的精神与特质。而中国台湾艺术家林铨居的《瞬间回忆:上海水稻田计划》,以在上海美术馆东门前12个花坛中播种水稻,来溯源上海人民广场在上海历史发展变迁中的地貌更迭,回应我们脚下已经失去的稻田稻香。孙国娟的《上海你好——掩埋在记忆中的甜蜜》则表现的是个人的历史记忆:白糖包裹着那些有甜有苦的青春和家族旧事,虽然依旧保持着甜的芳香,但也会像糖一样在时间中慢慢变得黏稠,不能重来。荷兰艺术家米克·范·德·福特的作品集中探讨了乌托邦式城市及理想的失败,她的装置《为什么你不再给我写信》从各种视角展示出现代主义的辩证性。中国艺术家岳敏君的《五彩龙腾》将神话传说中龙的形象向前追溯到神话诞生之前的阶段。文化从远古的文明迁移到了快速发展的城市,它支撑着我们努力发现和创造新的文化,同时又从一个侧面反思人类对当今能源的利用,体验到人世间的沧桑巨变。

    我们从主体展览的板块设置中更能直接感受到策展者的用心,展览的第一部分名曰“梦想广场”,邀请了25名艺术家以上海人民广场作为思考及创作的起点,向观众传达了展览的主题:人民广场见证和容纳了中国当前人口流动、迁移、融合这一复杂现象。在馆内还设置有一个关于上海人民广场自19世纪末以来历史变迁的展览,展品包括照片、规划图纸、影视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素材,甚至再现了文学、戏剧和其它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广场的描述。第二部分“迁徙家园”集中展示3位正处于事业巅峰的艺术家对人口流动和迁移历史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进行的深入思考。第三部分“移居年代”则放置了31名(组)艺术家的作品,对中国乃至南亚、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人口迁移、融合与差异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每一个人都是上海双年展的作者

    一个思考城市化、思考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双年展,莫过于其能更多地邀请都市民众参与进来。因此,上海双年展始终强调着公众的参与性,企图建构一种公共性的都市关怀。李磊馆长的观点是,美术馆是一项不折不扣的公共事业,它的服务对象不应限于艺术界,而应是整个社会,公共性优先的原则是上海美术馆必须完成的观念转变。

    上海双年展的中国策展人张晴说,基于美术馆是社会的美术馆的理念,我们推出了“我的人民广场”、“黑板报系列”等新创举,通过大众互动作品进一步引起市民对上海双年展的关注与参与。

    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是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公共空间,也是百年上海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各种力量流转、交汇的首要场所。上海人民广场更是中国当今社会的缩影,在这里,可以看到当前中国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便是人口流动。上海双年展因此把整个展览聚焦于人民广场,不但主体展览与人民广场联系紧密,还推出“我的人民广场”大型公共项目,向社会征集在人民广场拍摄的照片,并把照片和说明在网站上呈示,部分照片在馆中展放,其中每天都有50个人可以通过交一张在人民广场拍摄的照片作为特别通行证进入上海美术馆,到展览结束时形成大型的集体创作作品。“所以人人都是上海双年展的作者。”有媒体这样说。

    在上海美术馆西边的墙上,则贴满了来自上海150多个社区的黑板报,既有老上海人对社区生活的建设,也有移民孩子们对城市的向往,参与者中有社区民众、大中小学生、外籍友人、外来务工者子女、部队官兵等。许江说:“群众艺术这一崭新元素的进入,让每一个社区都参与到了上海双年展中,也把思考带入到了每一个社区。”

    本届上海双年展还包括了3个系列项目:国际学生展、“2008现场张江:悬浮特快”活动、情景展览剧《岁月1978》。其中,“现场张江:悬浮特快”活动将一批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覆盖到整个张江高科技园区,传递着艺术家对城市发展的细心体会和对市民生活的敏感观察。

    开幕当天,上海文广集团艺术人文频道对本届上海双年展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延时直播,这种传播方式的创新也标志着上海双年展的传播和影响进一步深入到普通市民的生活中。

    城市形象的生动文本

    上海这座超级都市为本届双年展的文化思考提供了极佳的样本和素材,城市与人的丰富性也使得本届上海双年展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材丰富多样,装置、影像、架上等形式错置,馆内和馆外的展示有机互补,艺术家与市民共同参与,展出过程与创作过程交融,作品里的时空和作品外的时空有效勾连。使上海双年展更像是把整个城市都作为了自己的艺术材质,成为城市形象的一种互动式影像。

    这种立体的开放形式,使得完整地观看每一件作品显得有些艰难。每届上海双年展都会前来观看的批评家吕澎对记者感慨,人太多、作品太多,以至于只能走马观花看个大概印象。在他看来,每一件作品,特别是影像作品需要安静下来完整看完:“快速浏览其实也是‘快城快客’的一种表现。城市急剧膨胀,人口快速流动,我们其实一直在快节奏里生活。”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